科研产出
低温油炸黄茶风味小麦脆片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改善油炸小麦脆片的产品品质,缓解加工过程中油炸温度过高,产品风味和营养不佳的问题,本文将黄茶超微粉碎后添加到小麦脆片中,采用低温真空油炸的方式进行产品加工,并对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探究产品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测定其挥发性成分变化,评价黄茶粉对小麦脆片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黄茶粉添加量3%(小麦粉质量计),黄茶粉粒径150目,油炸时间35 min,油炸温度90℃。在该优化条件下制作的黄茶风味脆片,比容为5.17 g/mL、硬度为289.47 g,较未添加黄茶粉的脆片均有所上升,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88.46%和92.49%。GC-IMS检测结果显示醛类风味物质在黄茶脆片中含量较高。结论:将黄茶粉应用于低温油炸小麦脆片加工中,可为丰富油炸类小麦制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低温真空油炸 黄茶 小麦脆片 挥发性风味物质 品质分析


稻秸还田配施氮肥对紫云英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稻田紫云英高产栽培和解决稻秸资源化利用难题,研究了稻秸还田和氮肥配施对紫云英生长、养分吸收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明确稻秸和化学氮肥适宜用量配比,为稻田肥料运筹提供科学依据。设置稻秸和氮肥双因素试验,稻秸还田3个处理,分别为不还田、半量还田(3000 kg·hm-2)、高量还田(6000 kg·hm-2);氮肥用量4个处理,为0 kg·hm-2(N0)、45 kg·hm-2(N1)、90 kg·hm-2(N2)、135 kg·hm-2(N3)。测定了盛花期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及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分析了土壤总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微生物量和颗粒态有机质)中碳和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稻秸还田和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紫云英的鲜草产量。无氮肥投入时,高量稻秸还田紫云英鲜草产量降低8.6%,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稻秸还田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增加幅度逐渐增加,且在N2处理时,高量稻秸还田处理增幅最大,为21.3%。在稻秸半量还田条件下,紫云英鲜草产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且在N3处理紫云英鲜草产量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稻秸高量还田条件下,N2、N3处理的紫云英鲜草产量差异不显著。稻秸还田提高了紫云英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施用氮肥提高了紫云英地上部氮、磷和钾养分积累量。施用氮肥配施稻秸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和颗粒态氮的含量,在N2处理下,稻秸高量还田处理土壤全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和颗粒态氮的含量显著高于N1和N0处理,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方差分析表明,稻秸还田和施用氮肥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态碳的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稻秸还田量为6000 kg·hm-2、氮肥用量为90 kg·hm-2是较适合的配比,不仅有利于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也能有效培肥土壤。


新粮食安全观视角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相关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挑战、新问题,需要全面贯彻落实新粮食安全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政治、科技、人才、产业、法律、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而为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不同揭膜方式对植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和烟叶质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目的]为优质烟生产的合理追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各处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分析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研究农艺措施对不同土层养分的影响。[结果]烟株生育过程中,烟株主要根区0~30 cm土层不同处理速效氮、0~20 cm土层速效磷在烟株生育期内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凸”型变化;0~10 cm土层氮素峰值出现在移栽后30 d,磷素峰值出现在移栽后60 d; 10~30 cm土层氮素峰值出现在移栽时,采烤结束时,常规揭膜培土处理0~10 cm土层速效氮低于本底值,其余处理0~10 cm土层速效氮高于本底值,10~20 cm土层速效磷峰值出现在移栽后30 d, 20~30 cm土层速效磷呈非线性增加的“S”型变化。除对照处理外,其余处理0~10 cm速效钾呈“S”型非线性增加趋势,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均呈“凸”型变化,峰值出现在移栽时,除C处理外,其余处理20~30 cm速效钾呈“S”型非线性增加趋势,E处理积累钾素最多。[结论]烟株周围破膜(直径20 cm)正常培土处理0~30 cm土层养分移动与烟株生长需肥规律吻合,有利于平衡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烤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


基于SPAD值的不同海拔烤烟采收成熟度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探索不同海拔下烟叶成熟度采收标准及采收时间,以张家界市主栽品种K326为研究对象,使用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了400和600 m海拔区域下上、中、下各部位不同成熟度鲜烟叶的SPAD值,分析不同成熟度下烟叶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及经济性状,找出不同海拔下各部位烟叶适宜采收的SPAD值。结果表明:400 m海拔下部烟叶适宜采收的SPAD值为26.57~29.99,中部鲜烟叶SPAD值为15.48~23.08,上部鲜烟叶SPAD值为17.19~20.81;600 m海拔下部烟叶适宜采收的SPAD值为21.60~24.06,中部鲜烟叶SPAD值为19.82~24.40,上部鲜烟叶SPAD值为13.49~16.65,烤后烟叶外观质量表现较优,感官质量属于较高档次。


梁子湖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及氮磷流失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响应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景观格局决定小流域能源流动与水沙过程,是影响氮磷流失的重要因素。以湖北梁子湖流域的双溪(农林复合型)和石桥(林地型)2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16年1-12月对流域出口断面水质水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并结合丰水期典型次降雨径流过程,探讨了不同景观格局下小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和氮磷输出特征,为梁子湖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降雨径流过程在不同景观格局小流域内呈现出明显差异。相比于双溪小流域,石桥小流域产流能力较强,径流过程呈现出汇流时间较短、径流响应速度较快、径流模数较大的趋势;(2)双溪小流域总氮(TN)和总磷(TP)月均输出浓度范围分别为1.29~4.28 mg/L和0.04~0.22 mg/L,均高于石桥小流域(TN:0.62~1.90 mg/L;TP:0.02~0.11 mg/L),其中硝态氮(NO3--N)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占TN流失的51.8%~88.2%。相比于石桥小流域,双溪小流域的NO3--N/TN较大。2个小流域的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输出浓度均较低并且无明显变化趋势;(3)双溪小流域的TN和TP月均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1.83~20.03 g/s和0.04~1.45 g/s,均高于石桥小流域(TN:0.62~10.01 g/s;TP:0.01~0.54 g/s),且与同时段流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双溪小流域的TN和TP流失强度分别为3.68和0.20 t/(km2·a),分别是石桥小流域的1.32倍和1.30倍。氮磷流失主要集中在降雨频繁的4-7月,占全年流失负荷的70%以上。综上,梁子湖流域景观格局显著影响养分流失,优化土地利用配置和科学合理施肥是改善该流域水环境的科学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