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糯玉米与棉花间作对蚜虫种群的调控作用
《中国棉花 》 2017
摘要:为探索棉田物种多样性对棉蚜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16年系统调查了安徽安庆地区糯玉米与棉花不同面积比例间作模式下棉蚜与玉米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结果表明:在棉花苗蚜发生高峰期,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棉蚜无翅蚜、有翅蚜发生高峰期的百株虫量分别极显著、显著低于单作棉田;在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与糯玉米单作田相比,棉花与糯玉米间作田玉米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百株虫量显著降低。因此,在蚜虫发生的高峰期,间作田蚜虫数量显著低于棉花、糯玉米单作,且以棉花与糯玉米面积比3∶1间作模式对2种蚜虫的控害作用最为明显。
昼夜不同温度对2种Bt棉苗期叶片杀虫蛋白表达量和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讨Bt棉的抗虫性对不同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理,应用生物测定和ELISA方法,于苗期对2种不同来源的Bt棉棉株进行连续96 h的不同昼夜温度处理,用处理后的叶片饲喂棉铃虫,研究昼夜温度变化对Bt蛋白表达及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高温35℃,夜间低温18℃,能显著影响Bt棉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杀虫蛋白含量和幼虫死亡率急剧下降;虽然白天高温35℃,夜间正常温度28℃,也会影响杀虫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但影响程度较小,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Bt蛋白的下降幅度趋于稳定。2个不同基因来源的品种间,美国棉‘邯杂154’蛋白表达量高于‘皖棉11’,且美国棉品种受到昼夜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白天极端高温,晚上极端低温可以显著影响Bt棉抗虫性,并且胁迫时间越长,影响越强,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棉花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极端天气下Bt棉的抗虫性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安徽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与致病性分析
《棉花科学 》 2015
摘要:2009~2010年从安徽省三大棉区采集病秸秆并分离得到30株棉花黄萎病菌株,通过对其培养性状的测定发现,多数菌株为菌核型,占80.0%,少数为中间型,占16.7%,而菌丝型仅占3.3%。对感病棉花品种苗期致病程度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省黄萎病菌株可划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致病性强的菌株有7株,占参试菌株的23.3%,中等致病性的菌株有14株,占46.7%,致病性弱的菌株有9株,占30%。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间的致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致病程度也有一定差异。
昼夜温度变化对棉花叶片Bt蛋白表达及抗虫性的影响
《中国棉花 》 2015
摘要:以中棉所60为实验材料,研究昼夜不同温度(32℃/18℃)变化对B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昼夜温度(32℃/28℃)相比,32℃/18℃条件胁迫棉花叶片24h、48h、72h、96h后,Cry1Ac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40.62%、60.78%、61.93%和62.90%;而胁迫棉花叶片24h、48h后的幼虫死亡率差异未达显著水平,72h、96h后的幼虫死亡率(3d)则分别显著下降了20.33和23.33百分点,5d后幼虫死亡率分别显著下降了22.67和19.67百分点。这表明昼夜不同温度胁迫对棉铃虫幼虫的致死效应迟于对毒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安徽省沿江棉区两种栽培方式下棉田杂草发生与危害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初步研究了安徽省沿江棉区直播棉田和移栽棉田杂草发生和危害。运用杂草群落的重要值(MDK)和相对多度(RA),结合K类中心聚类法分析两种模式棉田杂草发生和危害程度。在直播棉田和移栽棉田中,杂草发生种类和杂草演替规律差异不大。一般是以禾本科杂草牛筋草、马唐为重要杂草,由铁苋菜、狗尾草、马齿苋、通泉草、反枝苋和异型莎草等主要杂草组成的杂草群落;直播棉田杂草在棉花蕾期发生密度较大,对棉花的危害程度也较大。两种栽培方式下,不除草棉田的棉花前期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和果节数显著低于常规除草棉田;后期的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显著低于常规除草棉田,皮棉产量减少极显著。
关键词: 棉花 直接播种栽培方式(简称直播) 营养钵育苗移栽栽培方式(简称移栽) 杂草 重要值(MDK) 相对多度(RA)
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07 CSCD
摘要:干扰素是一类多基因家族诱导性细胞因子,可在脊椎动物细胞中诱导建立抗病毒状态,并在抗病毒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系统包括应答外界刺激(如病毒感染)而合成干扰素的细胞,和应答干扰素建立抗病毒状态的细胞。干扰素系统基因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以及组成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的基因。鱼类干扰素类作用发现较早,而对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较晚。随着哺乳类和鸟类中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近年来鱼类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综述了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的克隆、鉴定,以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鱼类 干扰素 Ⅰ型干扰素(IFN-α,IFN-β) Ⅱ型干扰素(IFN-γ) 抗病毒 干扰素受体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 JAK-STAT
安徽省棉花育种现状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安徽省既是植棉大省,又是轻纺大省。“九五”以来,棉花新品种选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后育成十几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以皖棉13号为代表的安徽省自育品种,取代外省品种成为安徽省的当家品种。目前安徽省生产中应用的棉花品种基本是安徽省自育品种。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同等水平,但在育种的技术手段、品种资源的创新、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培养引进、资金投入和育种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