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 》 1996
摘要: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张存岭,王敏(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肥230031)(濉溪县科委,濉溪235100)(蒙城县种子公司)我省淮北地区处黄淮平原的南端,包括阜阳、宿县的地区和蚌埠、淮南、淮北三市,共二十五个县(市...
施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1995
摘要:13年砂姜黑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改善和提高品质。长期单施N、P化肥,导致钾素养分含量下降,物理性状变劣和产量不稳。长期单施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但产量只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很难高产。小麦、玉米连作年亩产961.3kg籽粒,平均亩投入氮素35kg、磷素(P2O5)13.79kg、钾素(K2O)11.85kg。
关键词: 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产量;品质
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吨粮田系统中肥料的运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1994
摘要:本文根据1990—1992年的有关试验结果和吨粮田定位四块资料,在系统研究高产小麦—夏玉米吸肥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肥料的经济用量和合理运筹方式。结果表明,吨粮田小麦的吸氮高峰在分蘖一越冬和拔节一孕穗期,夏玉米开花期吸氮量达总吸氮量的60%、整个系统吸收氮磷钾总量分别为30.79、11.11和14.82kg/亩,三者产投比分别为0.99、0.99和1.28。该系统适宜的氮磷钾素亩用量分别为37.5、15和18kg。氮素分配,小麦占40%,夏玉米占60%。小麦上的氮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夏玉米40%苗肥,40%穗肥,20%粒肥。
关键词: 小麦,夏玉米,吨粮田系统,养分产投比,肥料合理运筹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苗肥>穗肥>粒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大小顺序分别为苗肥>粒肥>穗肥和粒肥>苗肥>穗肥。穗肥与空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千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氮肥分三次施用有利于加大籽粒灌浆强度。总结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粒重和产量的氮肥合理运筹方式为苗肥40%、穗肥40%、粒肥20%。
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栽培新技术
《中国农学通报 》 1993
摘要:安徽淮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南缘,其热量资源在黄淮海平原中最为充足。全年大干零度的积温5100~5500℃,年日照时数2300~2500小时,多年平均的年降雨量750~950mm。其光、热等气候资源完全能满足一年两熟制作物的需要。小麦、夏玉米两熟制是该区重要的种植制度,但其两熟制的全年产量一直偏低。目前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产
吨粮田夏玉米高产的密度与氮素效应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1990—1991年度在濉溪县和宿县,通过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研究了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吨粮田系统中夏玉米的密度与氮素效应。建立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效应方程,并对其进行了解析。分析了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光合面积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掖单13号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高亩产量为715.4公斤,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为每亩5371株,亩施氮量为20.3公斤。其产量构成及主要生育指标是:每亩5210穗,每穗478粒,千粒重305.3克;叶面积系数开花期为6.75,成熟期为3.35;亩干物重开花期为614公斤,成熟期为1608.9公斤。
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吨粮田效益分析
《作物杂志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小麦、夏玉米两熟制是我省淮北地区重要的种植制度,但全年产量一直偏低。1989年承担了安徽省科委下达的“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重点课题,经3年试验研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试验示范区的11713.7亩,平均亩产达1029.4公斤。吨粮田在实现高产之后,其效益如何?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经济效益是用成本和产值来衡量投入产出效率,比较不同系统间效率和不同措施的效果。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