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皖麦 31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栽培一粒”小麦与 7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种间远缘杂交、复合杂交、辐射诱变等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 ,育成的安徽省第一个丰产多抗高蛋白面条专用小麦新品种 ,1 997年 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 ,对安徽省江淮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品种选育
结构调整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制种
安全技术
高产技术
产业化开发
《烟草科技
》
2003
摘要:为了选育抗花叶病的烟草新品种 ,用G 140与抗花叶病的野生波叶烟草 (N .undulata)进行了体细胞杂交 (即两种烟草的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 ) ,其后代经过形态学鉴定 ,过氧化物酶同功酶酶谱鉴定、细胞学染色体数目检测 ,确定为体细胞杂种植株。采用定向筛选和回交手段选育体细胞杂种植株 ,经过 3年的田间筛选鉴定 ,得到了体细胞杂交单株自交系 ,从中再经筛选和攻毒试验获得了几个综合农艺性状好 ,抗或耐花叶病的优良单株和株系
关键词:
烟草
体细胞杂交
抗病株系
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皖稻 10 1(中籼 92 0 1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常规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 ,12项米质指标中 ,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9项指标达部颁 1级米标准 ,被评为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710 .0kg/hm2 ,较对照汕优 63减产 2 .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812 1.0kg/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4.5 %。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于沿淮和江淮地区的中等偏上肥力田种植。适宜播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基本苗 80万~ 90万 /hm2 。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皖稻 8 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指标中 ,有 8项达到部颁 1级优质米标准 ,被评为安徽省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13 5 .5kg/hm2 ,较对照竹青减产1.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6774.0kg/hm2 ,较对照竹青增产 4.3 %。中抗稻瘟病 ,苗期耐寒性较强。全生育期 10 9d ,适宜播期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关键词:
水稻
优质
选育
栽培技术
《大豆通报
》
2003
摘要:苜蓿切叶峰是苜蓿种子生产中重要的传粉昆虫 ,2 0 0 0 -2 0 0 1年引进苜蓿切叶蜂在杂交大豆制种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苜缩切叶蜂不仅适于我国东北温暖、少雨和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 ,在黄淮地区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也能正常活动 ,且对大豆的传粉效果要比蜜蜂提高一倍多。苜蓿切叶蜂对大豆传粉效率高、速度快、活动范围小的特点为开放式杂交制种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杂交大豆
制种
苜蓿切叶蜂
生活习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小型西瓜新品种“春艳”是由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选育的杂交 1代西瓜品种。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 ,特征特性 ,试验示范、种植情况及主要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型西瓜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秀丽小西瓜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优质多抗西瓜专用型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项目组于 1999年育成。极早熟 ,全生育期 75~ 80d ,果实发育期 2 4~ 2 5d。单瓜重 2 .5~ 2 .6kg ,最大果重达 3kg以上。爬地栽培产量 480 0 0kg/hm2 左右 ,立架栽培单产 5 2 5 0 0~ 60 0 0 0kg/hm2 。苗期长势较弱 ,伸蔓期后植株长势强 ,耐低温弱光 ,易坐果。果实椭圆形 ,花皮 ,瓜瓤红色 ,瓤质酥脆 ,中心含糖量 13 %~ 14 % ,边糖 10 %~ 11% ,品质口感极好 ,不裂果 ,耐贮运。最适宜大棚等保护地种植
关键词:
小型西瓜
秀丽
选育
优质
极早熟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 70 0 1S、3 5 16S ,籼型 3 418S、3 99S、2 3 0 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 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 70 0 1S、3 5 16S、3 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 ,辅之以海南春繁 ;温敏型不育系 3 99S、2 3 0 1S、X0 7S以海南春繁为主 ,辅之以安徽省山区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策略 ,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繁殖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