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籼杂交稻恢复系和不育系生育特性观察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以 5个籼稻恢复系和 4个不育系为试验材料 ,系统观测其与杂交制种有关的生育特性。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气候条件下 ,这些亲本的始穗期宜安排在 8月 10日前后。适宜播期恢复系分别为 :盐恢 5 5 9在 4月 2 5日前后 ,辐恢 838在 5月 2 5日前后 ,绵恢 5 0 1、江恢 15 1和明恢 6 3在 4月 30日前后 ;不育系Ⅱ 32A在 5月 10~ 13日 ,K1 7A、协青早A和珍汕 97A在 6月 7~ 10日。父本栽单株 ,母本栽双株 ,父母本行比为 1∶14。在正常的气候和良好的栽培管理条件下 ,即可达到花期相遇和高产制种的苗穗结构
关键词: 杂交稻 中籼 恢复系 不育系 生育期特性 杂交制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回交群体若干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01 CSCD
摘要: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 ,40个普通小麦品种 (系 )为父本连续回交三次 ,共衍生出 12 0份后代群体。通过对各群体的不育株、可育株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 ,探讨了“矮败”基因回交转育的效应。不育株 :连续注入父本遗传种质 ,对其各性状表现影响较小。其株高一般 45 cm左右 ,回交几代后 ,高秆父本衍生的后代略高于中矮秆父本的后代。与可育株相比 ,其穗子较长 ,小穗数多 ,但千粒重较低 ,开花一般迟 2~ 4d,而早花父本衍生的后代花期也早 ,迟花父本后代花期较迟。可育株 :性状表现与父本关系密切 ,并随回交世代的增加而逐渐接近父本 ,其 F1 、BC1 F1 、BC2 F1 各世代群体株高依父本株高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 :YF 1 =5 6 .2 10 +0 .3194X、YBC1 F 1 =40 .435 +0 .5 119X、YBC2 F 1 =2 1.6 87+0 .775 9X。大穗多花多粒的父本衍生的可育株一般也是大穗多花多粒 ,千粒重大都表现超父优势。早花父本衍生的可育株花期早于迟花父本后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传染性浆膜炎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已成为当前危害养鸭业最大的传染病之一。笔者阐述了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从病原学等多方面对该病加以概述 ;提出分离当地菌株 ,研制多价菌苗是当前预防该病的关键 ;选择最佳药品 ,采取正确用药方法和及时用药是治疗该病的前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的选育
《江苏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通过基因工程 ,将玉米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基因导入水稻品种“Kitaake” ,获得高表达的转pepc基因水稻 ,系统选育后 ,获得第 7代稳定种质。转pepc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比原种高 2 4倍 ,净光合速率比原种高 5 0 %。以第 7代稳定转基因材料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4S”、“2 9130S”、“70 0 1S”以及恢复系“5 12 9”、“Y910 7”、“H9195”、“双九A”和“437”进行杂交 ,获得 80 5株后代材料 ,并从中鉴定出 47株高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这些植株的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 (Pn)均高于母本 ,且Pn与PEPC活性呈正相关 ,r=0 666 0 。证明通过基因工程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 ,可将转pepc基因水稻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杂种稻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及产业化开发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我省水稻生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动态和成果以及产业化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