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水稻稻曲病群体菌遗传结构及致病力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为明确安徽水稻主栽区稻曲病菌群体遗传结构、致病力及相互对应关系,从安徽28个水稻种植县(市)采集并分离稻曲病菌92株,利用REP-PCR(repetitive extragenic palindromic sequence PCR)进行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采用人工注射接种测定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稻区稻曲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在0.76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7个族,分属于不同族的24个菌株致病力差异显著,但与地域来源与该试验采用相关方法进行的归类或分簇无对应关系,菌株致病力与水稻品种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多态性检测及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影响猪肉品质的众多因素中,遗传因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作为影响猪肉质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曾在多个猪种上进行研究。本实验以3个安徽地方品种和1个杂交品种为材料(圩猪、皖南花猪、皖南黑猪、皖南黑猪与巴克夏的二元杂),将各品种的DNA分别混池,通过PCR扩增H-FABP基因的5′端调控区和全部4个外显子,进行测序检测SNPs,分别在5′端调控区和第2外显子各检测到1个SNP。这两个SNP位点与粗蛋白质、总脂肪、游离脂肪和16种氨基酸含量表型值关联分析表明,5′端调控区的SNP多态性与全部19个性状的关联结果未达显著水平(P>0.05),第2外显子处SNP多态仅与谷氨酸含量显著关联(P<0.05)。
关键词: 猪 肉质性状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 基因多态性


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F1代生产性能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2个品种杂交F1后代的生产性能,通过引进的国外肉用品种澳洲白绵羊与小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分2组,分别是小尾寒羊×小尾寒羊组(寒×寒)和澳洲白羊×小尾寒羊组(澳×寒)。在相同舍饲条件下,对两组组合的繁殖性能和杂交的F1后代公母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澳×寒杂交组合母羊繁殖性能低于寒×寒组,但F1羔羊成活率高于寒×寒组;澳×寒杂交组合F1后代公母羊初生重、3月龄、6月龄体重和胸围、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12月龄屠宰体重、胴体重、骨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寒×寒组(P<0.01或P<0.05)。因此,可以得知用澳洲白绵羊杂交小尾寒羊后,仍保持较高的产羔率,F1后代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显著。


小麦不完善粒构成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了解小麦不完善粒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小麦不完善粒的构成因子,降低小麦生产中不完善粒的比例,筛选不完善粒低的小麦品种资源。[方法]选取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种植的53个小麦品种(系),估算其不完善粒构成,解析赤霉病粒、黑胚粒和发芽粒的构成比例。[结果]该试验中53个小麦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范围为2.79%~20.82%,其中不完善粒小于6%的1、2级小麦品种(系)仅15个;不完善粒超过10%的小麦品种(系)有16个。造成不完善粒的赤霉病粒、黑胚粒、生芽粒等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间差异。[结论]供试品种(系)中,连麦6号、洛麦23、未来0818、龙科091、连麦2号、百农207、泰农19、皖农09157、皖科06725和皖科121979等品种(系)的不完善粒较低。


日粮糖水平对1龄团头鲂生长性能和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糖水平对1龄团头鲂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配制6组等氮等脂的日粮,其糖水平分别为20%、25%、30%、35%、40%和45%(质量分数)。试验鱼饲养于室内循环养殖系统中(玻璃纤维水族缸:3.0 m×1.0 m×0.8 m),日投喂3次,试验期为8周。[结果]糖水平对摄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蛋白效率比和氮保留率均显著受糖水平影响(P<0.05),其随着糖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5%水平时达到最高。饲料系数同样显著受糖水平影响(P<0.05),并在35%水平时为最低。随着糖水平升高,脏体比、肝体比、腹脂率和能量保留率均显著升高(P<0.05)。糖水平对全鱼和胴体的蛋白、灰分含量以及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水分含量随糖水平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而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升高(P<0.05)。胴体水分和脂肪含量以及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全鱼一致。胰岛素水平受糖水平影响较小(P>0.05),而肝糖原含量和血糖水平却显著受糖水平影响(P<0.05),并在40%水平时达最高。皮质醇含量随糖水平升高显著升高(P<0.05),溶菌酶活性和免疫球蛋白含量随糖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1龄团头鲂最适糖水平为31.94%。


天然丝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北方蚕业 》 2016
摘要:丝胶蛋白是一种拥有多种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在化妆品、保健食品及医用材料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从全天然丝胶茧中提取丝胶蛋白,采用多种蛋白酶进行酶解,选取最佳蛋白酶;测定丝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的溶解性,分析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丝胶蛋白经木瓜蛋白酶酶解后产物的分子量集中分布在14~29kDa,溶解性增强;丝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均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尤以分子量较小的酶解产物抑制能力较强;抑制能力与样品的质量分数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及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分别于2012和2013年在安徽、重庆和广西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检测呋虫胺在水稻糙米、稻壳和植株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腈提取、Florisil柱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呋虫胺在糙米、稻壳和植株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5 mg/kg。在0.05~2 mg/kg添加水平下,呋虫胺的平均回收率在70%~1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5%~6.5%之间。呋虫胺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3~4.8 d,距末次施药后7 d糙米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3 mg/kg,低于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2和8 mg/kg。膳食摄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类人群的呋虫胺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NEDI)为0.438~1.087μg/(kg bw·d),风险商值(RQ)为0.002~0.005,表明呋虫胺在糙米中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