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关于农业科研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科院近期科研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评价 ,总的态势是优势与不足同在 ,成绩与问题都十分明显。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创新与发展互动的思想 ,创建新型的农业科研院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农业科研、生产信息资源。针对当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农业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路 ,为农业科研档案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三系BT型粳稻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对三系杂交粳稻育种中常用的BT型粳稻不育系作了简介 ,探讨了温度对其育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温 ( >3 5℃ )对其育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效应研究
《土壤肥料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进行小麦钾肥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除千粒重和谷草比外,其他生物学性状都明显好于不施钾对照;小麦钾素营养吸收的差异主要表现于茎叶;农田钾素的盈余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量适宜范围应控制在K2O40~80kg/hm2,建议施钾量K2O40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2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200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8成-1.5倍,其他地区偏多1-6成;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10-16d,淮河以南地区17-21d,显著偏多;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渍涝面积大.而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和释放高峰期又与小麦扬花期正好吻合,加上冬春季的低湿冻害又降低了一些品种的抵抗力,导致小麦赤霉现发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发病范围广,危害程度大,造成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50%以上,严重度大多达到3-4级,为历史所罕见,一般减产30%以上,严重的超过50%,沿淮、淮南麦区部分田块损失更大.小麦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对策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穗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专用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检测体系,同国际接轨,制定赤霉病DON毒素的检测标准;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在品种布局上考虑高产优质的同时,一定要增强品种的抗性,加强抗病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以增强抗灾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