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 65 0 0 2进行栽培实验 ,可知提高氮素水平和栽培密度可有效提高有效穗数。产量构成因子中单位面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作用最大 ,而千粒重作用非常小。要使 65 0 0 2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是适当提早播种 ,提高氮素水平 ,栽培密度则要求不严格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
65002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栽培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在浸种催芽及移栽后的不同时期 ,用不同的水稻品种 (组合 ) ,对“国科”复合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国科”复合生物肥能使水稻增产 ,增产幅度 0 .7%~ 8.2 % ,最佳施用方法和施期为 :用河水或井水将药剂稀释 2 5 0倍左右 ,浸种 2 4h后催芽 ,在返青期根施 ,隔 7d再施 1次。
关键词:
生物肥
增产
水稻
《杂交水稻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90 12 5A是从日本引进的粳型广亲和三系不育系。其一般配合力高 ,特殊配合力方差大 ,与偏籼型恢复系配组优势更强。但开花习性较差 ,不利于繁殖、制种。在所配制的组合中 ,应注意提高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 ,缩短全生育期 ,控制每穗总粒数 ,以达到高产、高效。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不育系
90125A
特征特性
《作物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高表达的转 PEPC基因水稻 HPTER- 0 1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 4 S、 2 9130 S、 70 0 1S以及恢复系 512 9、 4 37进行杂交 ,获得 50 5株后代材料 ,鉴定出 4 2株高 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与其母本相比 ,这些材料的 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 (Pn)提高 ,CO2 补偿点降低 ,且 Pn 和 PEPC活性呈正相关 ,r=0 .6 6 6 0 * *。从光合日变化上看 ,转育水稻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其母本 ,特别中午光合光抑制较轻。从光—光合曲线看 ,其量子效率和饱和光合速率亦显著高于其母本。证明通过杂交可以将转 PEPC基因水稻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杂种稻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中去 ,为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高光效杂种稻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水稻
PEPC基因
高光效育种
光合生理特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籼型转基因水稻种子为材料 ,用不同的离子种类、能量和剂量进行辐照 ,采用 3因子 3水平 9个处理的正交试验 ,调查离子束注入对诱变当代幼苗存活率及幼苗生长速度起主导作用的物理因子 ,以研究离子注入水稻诱发当代损伤的效应。结果发现 ,影响存活率效应最大的是注入离子的能量 ,以低能量 (15kev)的离子注入效果最佳 ;影响苗期生长的主效因子是注入离子的种类 ,以Ar+ 为最佳
关键词:
离子束
诱变因子
损伤效应
水稻
《杂交水稻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 17个水稻品种 (组合 )进行粒形分类 ,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品种 (组合 )的粒长多属短粒形 ,长宽比多为短圆形。谷粒形状 (粒长、粒宽、长宽比 )与加工品质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与蒸煮品质中的碱消值呈显著相关 ;千粒重对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并提出水稻品质育种只有做到粒长、粒重兼顾 ,才有可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达到改良米质的目的。
关键词:
水稻
谷粒形状
稻米品质
相关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1 5对水稻微卫星引物 ,对 1 3个不同类型及来源的水稻基因型材料进行了简单序列重复片段长度的多态性(SSLPs)分析 ,并与不同的检测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无论是放射性自显影分析还是荧光标记的自动测序仪分析都比高密度的琼脂糖电泳 (3% Meta Phor agarose)有效。利用荧光标记自动测序系统的 SSLPs分析较之传统的 3 2 P标记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具有以下优点 :(1 )借助于荧光染料标记的丰富内标 ,可以区别几个 bp之差的 SSLPs ;(2 )借助于不同的荧光标记可以在同一样孔里分析多个样品 ;(3)自动给出 SSL Ps片段的长度 ;(4)自动的数据输出和分析 ;(5 )避免了放射性同位素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 ,该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关键词:
水稻
简单序列重复
多态性检测
分析方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杂交中籼协优 5 7群体性状及产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而异。施氮量与栽插密度两因素的交互效应大于因子简单效应之和 ,其作用极显著地影响着群体性状量的变动。处理组合的平均穗谷重、穗数和稻谷产量的变幅依次为 2 .60~ 3 .91g、2 3 0~ 3 0 1个 /m2 和 811.9~ 969.0g/m2
关键词:
水稻
杂交中籼
群体性状
交互效应
协优57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粒粒饱可有效解决杂交水稻结实率低、籽粒充实度差的生理障碍。在水稻初穗期叶面喷施粒粒饱 ,结合施用穗粒肥 ,可提高结实率 6%左右 ,增加千粒重 0 .5 6~ 2 .2 1g ,主要是增加弱势粒千粒重 ,可增产 5 .3 4 %。
关键词:
水稻
结实率
千粒重
粒粒饱
《中国农学通报
》
2000
摘要:探索了覆草保墒旱作的可行性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认为用覆盖 4 5 0g/m2 以上的稻、麦草取代覆膜旱作是可行的。覆草保墒旱作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改良、培肥土壤 ,增加土壤蓄保墒能力是前提 ;在选择抗 (耐 )旱性强的品种 (组合 )、培育素质好的旱育秧的基础上 ,增加栽插密度到 15穴 /m2 以上 ,每穴 2粒种子苗 ,施N18.75g/m2 ,N∶P∶K约 3∶1∶2 ,N肥底蘖肥后移、后期追肥比例增加到 30 %以上 ,可获较理想产量。
关键词:
水稻
覆草保墒
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