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wheat straw(模糊匹配)
20条记录
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土壤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沿江平原的稻麦轮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明显增加稻麦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产量呈现下降;除最高施钾处理外,水稻的钾肥效率也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稻麦施钾收益差异与钾肥效率变化趋势一致;水稻和小麦地上部钾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水稻和小麦各处理籽粒氮、磷吸收量均高于秸秆,而秸秆钾吸收量明显高于籽粒;随着钾肥投入的增加,水稻和小麦钾吸收量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钾素均出现亏缺,但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钾素亏缺程度减轻;小麦施钾(K2O)117 kg/hm2以上时,农田钾素出现相应盈余。水稻或稻麦合计,钾肥利用率均随着施钾量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保证稻麦高产高效,维持土壤钾素肥力考虑,水稻施钾(K2O)156 kg/hm2、小麦施钾117 kg/hm2可作为类似生产条件农区的钾肥推荐用量。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产量 钾肥效率 钾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津巴布韦小麦生态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津巴布韦国家自然生态状况、小麦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翻整地、秸秆还田、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壮苗、优化群体、科学灌水、病虫草鸟害防治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生态生育特点 高产栽培技术 津巴布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降水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小麦高产节水耕作技术,在2011-2013小麦生长季,通过定位试验,以安徽大面积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深松+播后镇压、旋耕+播后镇压、旋耕和复式播种作业5种耕作方式下淮北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各耕作处理下小麦田间出苗率均在70%以上,基本可以满足小麦生产对田间出苗的要求。在5个处理中,旋耕+播后镇压处理出苗率最高,达83%;复式播种作业处理的单株次生根数最高,2年在生育后期分别达到24.2和28.9条;旋耕+播后镇压处理2年平均及各年度的籽粒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206.8、8 175.5和8 238.0kg·hm-2,复式播种作业次之,秸秆还田+深耕+播后镇压最低,处理间差异显著。深松和旋耕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0~2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40~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本试验条件下,旋耕+播后镇压是小麦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播种方式。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生长发育 产量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适宜的施氮量,通过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162.0、202.5、243.0、283.5和324.0kg·hm-2)对冬小麦产量、植株含氮量、氮素吸收强度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后,前两年小麦产量连续下降,降幅达4.1%~46.1%,从第四年开始产量增加,增幅为5.7%~12.8%,尤其以配施纯氮243.0kg·hm-2的增幅最高。在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162.0~202.5kg·hm-2)和过量氮(324.0kg·hm-2)下,小麦整个生育期植株含氮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拔节、开花和孕穗期;配施高量氮(243.0、283.5kg·hm-2)时小麦植株含氮量分别在越冬期和拔节至孕穗出现高峰。小麦植株吸氮强度在各生育时期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强,配施低量氮肥会导致小麦生育后期发生早衰。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下,小麦达到最高产量9 860kg·hm-2时植株的适宜含氮量为3.12%~4.72%,拔节和孕穗期较高。氮肥农学效率、植株地上部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而施氮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季玉米秸秆还田适宜的配施氮量为243.0kg·hm-2,并且在连续还田4年后冬小麦才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吸氮强度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冬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肥料运筹对冬小麦‘皖麦52’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氮磷钾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冬小麦‘皖麦52’为试验材料,在长期小麦-玉米连作试验地上对一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氮磷钾肥运筹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秸秆全量还田除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显著外,对产量及其他构成影响均不显著,同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千粒重最高的处理是N24P12K12(41.5g);不同氮磷钾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极显著,产量最高的施氮水平为N30P12K12(8572.5kg/hm2),施磷水平为N36P18K12(9028.5kg/hm2),施钾水平为N36P12K12(8500.5kg/hm2),除钾肥运筹对穗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其他产量构成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还田与施氮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不显著,与施磷互作除对穗粒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产量及其他构成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与施钾互作除对小麦产量及穗粒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其他构成影响均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玉米秸秆还田 肥料运筹 调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植物保护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关键词: 大螟 小麦 为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效应研究

土壤肥料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进行小麦钾肥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施用钾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除千粒重和谷草比外,其他生物学性状都明显好于不施钾对照;小麦钾素营养吸收的差异主要表现于茎叶;农田钾素的盈余随钾肥用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施钾量适宜范围应控制在K2O40~80kg/hm2,建议施钾量K2O40kg/hm2。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小麦 施钾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态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麦类作物学报 1997

摘要:本文在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生态生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深翻整地、秸秆还田、增施肥料、科学施肥、这期播种、培育壮苗、适当稀播、优化群体、科学灌水等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小麦 生态生育 特点 高产栽培 砂姜黑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方麦区主要小麦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地理差异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1980—1985年生产上推广应用的41个小麦高产品种产量构成模式和茎秆结构性状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麦区现代小麦高产品种的三种产量构成模式(草重×克草粒数×粒重;穗数×穗粒数×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三种茎秆结构(四个节间长度、粗度、重量)与其原产麦区的地理分布之间有着良好的平行性。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构成模式 茎秆结构 生态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