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藕鳖共作对水环境和藕鳖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研究藕鳖共作对藕田水环境以及鳖、藕生长性能的影响,2019年6—10月定期监测鳖单作、藕鳖共作和藕单作池塘的水体理化指标、浮游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相对于鳖单作,藕鳖共作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浓度。3种模式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浮游动物优势种群均归属于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鳖单作和藕单作水体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以绿藻和蓝藻为主,藕鳖共作模式优势种群归属于绿藻、硅藻、蓝藻和裸藻门。相较于鳖单作,藕鳖共作模式中,中华鳖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增加23.29%和1.59%,饲料转化率降低17.92%;相对于藕单作,藕鳖共作模式中,百粒莲子重和莲蓬数量分别提高9.76%和7.23%。
关键词: 藕鳖共作 水质指数 浮游动植物 生长性能 多样性指数
发酵中草药添加剂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养猪 》 2021
摘要:试验研究发酵中草药添加剂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体重15 kg左右、日龄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断奶仔猪80头(公母比1∶1),随机分为抗生素组和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公母各半,单圈饲养。预试期6 d,试验期33 d。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金霉素500 g/t、20%土霉素钙1 000 g/t,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是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发酵中草药添加剂。试验结果显示:1)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平均日增重上升10.43%(P<0.01),料重比下降9.04%(P<0.01)。2)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总抗氧化能力上升76.58%(P <0.05),总蛋白上升9.37%(P <0.05),血糖、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两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3)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IgM上升79.02%(P<0.01),IgA、IgG两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4)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乳酸菌含量上升6.25%(P>0.05),大肠杆菌含量下降9.81%(P>0.05)。综上所述,与抗生素对照组相比,发酵中草药添加剂组使猪的生长性能、总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指标显著提高,肠道菌群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 仔猪 发酵中草药添加剂 生长性能 总抗氧化能力 血清免疫指标 肠道菌群
抗菌肽替代饲用抗生素对育雏、育成蛋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比例抗菌肽替代抗生素对蛋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选用0日龄蛋雏鸡3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公母各半);试验期110 d。试验分3个阶段:育雏期(0~42 d)、育成前期(43~70 d)和育成后期(71~110 d)。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金霉素333 g/t(蛋大鸡期不添加);抗菌肽低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g/t抗菌肽;抗菌肽高剂量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g/t抗菌肽。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抗菌肽组血清中IgA含量、血清总蛋白质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IgM和IgG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育雏期和育成前期的抗菌肽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抗菌肽组肠道大肠杆菌有下降趋势(P>0.05),乳酸杆菌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蛋鸡日粮中添加抗菌肽替代抗生素,对蛋鸡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对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蛋鸡 抗菌肽 生长性能 血清免疫生化指标 肠道菌群
青桐幼苗对水分胁迫的生长及生理响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桐观赏效果好,但对其受水分胁迫后的响应机理研究较少,制约了该物种下游产业的发展。为了探究青桐幼苗耐水程度及作用机理,对30%田间持水量(T1)、70%田间持水量(T2)、100%田间持水量(T3)和130%田间持水量(T4)水分胁迫下的青桐幼苗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分配(叶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与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幼苗的各指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土壤达到T2条件时,幼苗各指标综合表现最佳;T3条件下青桐幼苗净光合速率最高,地上生物量分配较T2条件下高出4%;T2条件下,青桐幼苗叶面积最大,达到196.186 mm2,比叶面积最大,达到512.48,总生物量积累最多,达到17.14 g。当土壤水分达到T2条件时,最适合青桐幼苗生物量积累,可以为幼苗顺利过冬提供充足的储备碳;T4条件下胁迫时间达到10 d,幼苗生长情况出现拐点,胁迫前10 d内幼苗生长较快,但当水分持续性胁迫超过10 d后,幼苗生长趋势减弱,同时萌发出气生根用以响应淹水情况;T1条件下,对青桐幼苗影响极大,最不适合幼苗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青桐幼苗受水分胁迫后的响应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益生菌发酵饲料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养猪 》 2021
摘要:试验研究益生菌发酵饲料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体重15 kg左右、日龄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种仔猪80头(公母比1∶1),随机分为抗生素组和益生菌发酵饲料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公母各半,单圈饲养。预试期6 d,正试期33 d。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金霉素500 g/t、20%土霉素钙1 000 g/t,益生菌发酵饲料组是90%基础饲粮+10%益生菌发酵饲料。试验结果显示:1)与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发酵饲料组平均日增重提高18.20%(P<0.01),料重比下降14.89%(P<0.01);2)与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发酵饲料组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提高141.44%(P<0.01),谷丙转氨酶下降37.34%(P <0.05);血糖、总蛋白、尿素氮、谷草转氨酶两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3)与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发酵饲料组中IgA提高118.28%(P<0.01),IgG、IgM两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4)与抗生素组相比,益生菌发酵饲料组中乳酸菌含量提高5.13%(P>0.05),大肠杆菌含量下降15.48%(P<0.05)。综上所述,在生猪饲粮中添加益生菌发酵饲料替代抗生素,使猪的生长性能有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免疫指标显著提高,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善。
关键词: 仔猪 益生菌发酵饲料 生长性能 总抗氧化能力 血清免疫指标 肠道菌群
添加不同比例的抗菌肽替代饲用抗生素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的抗菌肽替代饲用抗生素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0日龄青脚麻鸡360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每个组120只,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公母各半);试验期60 d.试验分2个阶段:0~21 d阶段,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5%盐霉素450 g/t+50%吉他霉素100 g/t,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抗菌肽100 g/t、抗菌肽200 g/t;22~60 d阶段,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50%吉他霉素20 g/t,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抗菌肽100 g/t、抗菌肽200 g/t.试验结果显示,0~21日龄,肉鸡日增重和料增重比试验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22~60日龄,日增重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增加了10.88%(P<0.05)、7.22%(P<0.05);料增重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降低了2.60%(P>0.05)、8.18%(P<0.05);试验全期,日增重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料增重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降低了1.66%(P>0.05)、7.05%(P<0.05).与对照组相比,肉鸡血清中IgA含量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提高了72.15%(P<0.01)、70.25%(P<0.01);IgG含量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分别提高了168.25%(P<0.05)、114.56%(P<0.05).肉鸡肠道中乳酸杆菌含量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比对照组分别增加9.11%(P<0.05)、0.22%(P>0.05).综上所述,与对照组(抗生素组)相比,肉鸡日粮中添加100 g/t或200 g/t抗菌肽其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及肠道菌群等性能指标都要一定程度的改善.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沿淮平原糯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添加氮素抑制剂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研究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及其组合对沿淮平原糯稻生物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以常糯1号为材料,于2018年6-10月在安徽怀远县(沿淮平原典型水稻种植区)进行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①不施氮肥对照(CK);②施尿素(U);③施尿素+脲酶抑制剂(U+NBPT);④施尿素+硝化抑制剂(U+DMPP);⑤施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DMPP+NBPT)。研究结果表明,尿素配施NBPT或者NBPT+DMPP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生物量(P<0.05),U+NBPT和U+DMPP+NBPT处理较U处理的生物量分别增加7.02%和7.99%,而尿素单独配施DMPP虽然增加了水稻生物量(增加幅度3.1%),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尿素配施NBPT/DMPP显著增加了水稻氮、磷吸收量(P<0.05),而钾素吸收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U+NBPT、U+DMPP和U+DMPP+NBPT处理植物地上部分氮累积量较U处理分别增加9.6%、6.5%和12.2%,吸磷量分别增加了9.2%、10.4%和14.4%,吸钾量则分别降低了2.6%、3.7%和4.4%。综上,在沿淮平原糯稻种植体系中,尿素配施NBPT/DMPP可以有效地增加水稻生物量,提高氮素、磷素利用效率,NBPT和DMPP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糯稻 生物量 养分吸收 沿淮平原
不同氮浓度对薏苡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氮浓度和品种差异对苗期薏苡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阐明薏苡响应氮营养的机理及指导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皖薏1号和皖薏2号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NH4NO3为氮源,设4个氮水平(0、5、15和25 mmol/L)处理,处理后第4、8、12和16 d测定不同处理薏苡幼苗的地上部干重、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整个培养过程中,皖薏1号表现出茎细、叶窄、叶色偏浅,皖薏2号表现出茎粗、叶宽、叶色偏深,与皖薏1号相比,皖薏2号的株高相对偏低.2个皖薏品种5~25 mmol/L处理的地上部干重、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整体上高于0 mmol/L处理,而根冠比低于0 mmol/L处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皖薏1号的地上部干重随着氮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表现为0 mmol/L处理<5 mmol/L处理<15 mmol/L处理<25 mmol/L处理;皖薏2号的地上部干重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0 mmol/L处理<5 mmol/L处理<25 mmol/L处理<15 mmol/L处理.不同培养时间下,5~25 mmol/L处理间的幼苗根冠比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0 mmol/L处理下,同一培养时间皖薏2号的地上干重和根冠比高于皖薏1号.2个品种除培养第4 d的叶绿素(a+b)含量为15 mmol/L处理最高外,其他培养时期的叶绿素(a+b)含量均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培养8~16 d时15和25 mmol/L处理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P<0.05,下同),相同条件下皖薏1号的叶绿素(a+b)含量均低于皖薏2号.皖薏1号5~25 mmol/L处理幼苗的Pn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皖薏2号幼苗的Pn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为15 mmol/L处理幼苗的Pn最高,且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皖薏1号的Fv/Fm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整体上呈升高趋势,皖薏2号的Fv/Fm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不同薏苡品种的最适氮浓度存在差异,25 mmol/L或更高氮浓度较适宜皖薏1号幼苗生长,15 mmol/L氮浓度较适于皖薏2号幼苗生长.皖薏2号表现出氮高效品种特征.
定远猪新品系生长性能及采食行为分析
《养猪 》 2020
摘要:为探讨定远猪新品系生长肥育期生长性能和采食行为,利用菩提果9ZC型种猪性能智能测定系统对25~90 kg阶段的定远猪新品系各30头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猪自24.62 kg至93.06 kg阶段的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速度和日采食次数分别为547.5 g、3.36、1.840 kg、77.00 min、23.90 g/min、6.25次,母猪自23.58 kg至90.32 kg阶段分别为533.9 g、3.46、1.847 kg、82.04 min、22.51 g/min、6.48次,公猪的日增重、采食速度略高于母猪(P>0.05),料重比、日采食量、日采食时间、采食次数略低于母猪(P>0.05);日增重、料重比、日采食量、采食速度、日采食次数随着体重增长而增加,而日采食时间随着体重增长而降低;采食行为多发生在白昼,公、母猪平均白昼采食量分别占日采食量的74.73%和73.80%,平均白昼采食时间分别占日采食时间的73.17%和72.44%,夜间采食行为约占全天采食时间的1/4,因此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夜间补食,以满足猪群的生长需求.
黄河鲤在池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在池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探索黄河鲤的生长规律,于2017年5-10月开展了养殖试验,获得其成活率和饲料系数,并通过测量其体长、体质量和体高,对黄河鲤在池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约5个月的养殖,黄河鲤成活率92.6%,饲料系数1.38,体长、体质量和体高的平均值分别为21.13 cm,689.21 g和7.73 cm.相应的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10.88%~15.53%,9.15%~46.44%和13.82%~22.04%,肥满度在2.84~7.31之间变动.体长(LS)与全长(LT)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LT=1.721LS+0.4517 (R2=0.9998),体长与体质量(W)的回归方程为:W=0.0174L3.2946(R2=0.9725).拟合出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LSt=29.354 (1-1.082e-0.399t)3,Wt=1790.916 (1-1.688e-0.547t)3,LHt=9.352(1-1.688e-0.54t)3,投入产出比为1:1.19.黄河鲤在池养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且经济效益良好,为皖北黄河鲤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