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胡宝成(精确检索)
65条记录
安徽冬油菜新害虫——油菜叶露尾甲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种危害冬油菜的新害虫,经初步鉴定为油菜叶露尾甲Strongyllodes variegatus(Fairmaire,1891)。田间调查和试验表明:油菜叶露尾甲在安徽主要分布于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安庆市、六安市,以及合肥市和滁州市的部分地区。该害虫在安徽年发生2代,每年3~5月及9~11月出现。3~5月是其主要的为害期和繁殖期。成虫取食油菜叶片、嫩茎和花蕾,形成"半月牙"状伤口和"秃梗"状;幼虫潜叶取食叶肉,形成不规则"亮泡"状,导致叶片枯死,提前脱落。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羽化;成虫入土或混在油菜种子中越夏、越冬。其在油菜上危害有加重的趋势。

关键词: 冬油菜 农作物新害虫 油菜叶露尾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种子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与小菜蛾产卵量和幼虫量关系初报

中国植保导刊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人工接虫的方法分析了种子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不同的12个油菜品种与小菜蛾产卵量及幼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种子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与小菜蛾产卵量、幼虫量具有相关性,且不同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认为根据种子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来选择合适的油菜种植品种可达到预防小菜蛾为害的目的.

关键词: 油菜种子 硫代葡萄糖苷 小菜蛾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材料的遗传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甘蓝型油菜突变自交系高油酸性状的遗传模式,以应用于油菜高油酸育种工作。本研究以低油酸亲本‘扬6026’(P1)和甘蓝型油菜高油酸突变自交系‘HO05’(P2)为材料,通过气相色谱单粒法分析对该组合的杂交后代F1、RF1、B1、RB1、B2、RB2、F2和RF2的高油酸性状的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亲本的油酸含量比较稳定,为加性-显性遗传模式,并且加性主效基因作用明显,是由于基因遗传差异作用的,高油酸性状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高油酸性状,狭义遗传力hN2为63.16%,另外的36.84%是由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低油酸亲本(P1)和高油酸亲本(P2)正反交试验表明,高油酸的遗传没有细胞质遗传效应。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油酸 遗传分析 单粒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上位基因抑制作用专一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的临时保持系12-148-204-F14TAM、204TAM分别与双隐性核不育系5A杂交,研究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rf对5A中不育基因ms1ms1ms2ms2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rfrf基因对ms1ms1ms2ms2的不育性表达没有抑制作用,而对9012A中不育基因ms3ms3ms4ms4具有专一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隐性核不育 上位抑制基因 临时保持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核盘菌遗传多样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分析来自欧洲和中国的30个核盘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3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出21条清晰的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7条谱带,片段长度为158bp~358bp。根据SSR分析结果,30个核盘菌分离物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物种水平的Nei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39 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48 8。不同菌株群体的Nei遗传距离都较小,为0.009 6~0.049 6。其中俄罗斯群体和奥地利及英国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从30个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看,核盘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许多地理来源相同的菌株分散在不同的组里。仅第三组组内的菌株地理来源一致,均来自于中国,且遗传距离比其他菌株的远。群体遗传分析显示,总群体的基因流比较高(2.111 6),基因分化系数比较低(0.191 5)。

关键词: 核盘菌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中国和欧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生物学特性,在实验室里研究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菌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5℃均可进行营养生长并产孢,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5℃;在pH4~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并产孢,在pH7的条件下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而持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尤其不利于产孢。最适的碳源、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

关键词: 油菜黑胫病 菌丝体生长 分生孢子 产孢量 光温 碳源 氮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高油酸性状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无论食用还是工业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油酸含量是作物脂肪酸改良的重要目标。综述了高油酸油菜的特点、高油酸油菜获得途径及育种成就、高油酸性状遗传规律、分子标记和QTL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高油酸和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应是我国油菜高油酸育种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 高油酸 甘蓝型油菜 育种 分子标记 杂种优势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基因(Ms1)精细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2011 CSCD

摘要: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9012A已经广泛用于杂交种子生产,其不育性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和ms2)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rf)互作控制。ms1和ms2同时纯合(ms1ms1ms2ms2)表现不育,但隐性纯合rf(rfrf)对ms1ms1ms2ms2的表达起抑制作用,又可使其表现可育(TAM系,ms1ms1ms2ms2rfrf)。本研究利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分别筛选了884对AFLP引物和506对SRAP引物,筛选到了14个与不育基因Ms1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其中4个标记与育性共分离。Ke等发表的AFLP标记E-ACA/P-CTG在本研究群体中与Ms1基因相距0.1cM。紧密连锁标记测序序列BLASTN结果表明,其和拟南芥第五染色体高度同源,并且通过和已测序的甘蓝C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将其定位在C9染色体的末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该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克隆。本文还对前人发表的与Ms1基因连锁的标记在本研究群体中的分离情况作了探讨。

关键词: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细胞核雄性不育 不育基因 AFLP SR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埃塞俄比亚芥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拥有很多优良的农艺性状:耐热,耐干旱,抗倒伏,抗黑胫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抗蚜虫、跳甲等多种害虫;并且其种质资源非常丰富。介绍了埃塞俄比亚芥的品质改良、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交配性研究以及种质资源利用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这些信息能为埃塞俄比亚芥的遗传改良以及油菜育种中如何高效利用埃塞俄比亚芥的优良性状提供指导。

关键词: 埃塞俄比亚芥 品质改良 遗传多样性 可交配性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双低高油杂交种核优46及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1

摘要:核优46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Y204A作母本,与自交系049003组配育成的高油抗逆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双低甘蓝型油菜,2009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徽省油菜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91.42 kg,较对照皖油14增产7.0%。全生育期平均230.1 d,比皖油14号早0.4 d。株高平均171.6 cm,有效分枝部位适中,平均43.6 cm,结角密,平均1.25个/cm,主花序长平均69.5 cm,有效分枝较多,一次分枝平均9.7个,二次分枝平均6.9个,全株有效角果数多,平均482个,平均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 g,种皮褐黑色。省区试平均芥酸含量为0.45%,硫甙含量为20.38μmol/g饼,含油量为43.75%。抗病性、抗寒性强,明显优于对照;抗倒性中等。该品种地区适应性广,适宜安徽省油菜产区种植。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 杂交种 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 核优4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