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01
摘要:研究了小麦干旱寄种技术的可行性与增产效应,结果表明:萌动发芽的小麦种子在干旱的砂姜黑土内,断水40d,出苗率仍可达到73.4%-85.4%;寄种小麦的增产效果取决于供水时间,在断水40d内,供水时间愈晚.增产效果愈加明显,寄种20d,增产幅度达6.8%.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小麦
寄种
抗旱播种
干旱
《中国农学通报
》
2001
摘要:研究分析了氮素施量和不同运筹方式对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质小麦的需无量大于普通小麦,氮素的增产效应普通小麦大于优质小麦,增施氮素和加大拔节期追肥比例,能显著提高优质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优质品种的适宜施氮量在15~20kg/666.7m2之间,追肥量不应低于总量的40%,追期以拔节或拔节、抽穗期为宜。
关键词:
淮北农区
优质小麦
氮素运筹
产量
品质
《安徽农学通报
》
2001
摘要:本文在分析沿淮地区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调整品种布局 ;增施有机肥 ,科学施用氮磷钾化肥 ;提高整地质量 ,推广机条播 ;防涝除渍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晚播麦应走主茎成穗为主的增产途径
关键词:
沿淮
稻茬麦
现状
技术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
2001
摘要:研究了小麦干旱寄种技术的可行性与增产效应。结果表明 :萌动发芽的小麦种子在干旱的砂姜黑土内 ,断水 4 0d ,出苗率仍可达到 73.4 %~ 85 .4 %;寄种小麦的增产效果取决于供水时间 ,在断水 4 0d内 ,供水时间愈晚 ,增产效果愈加明显 ,寄种 2 0d ,增产幅度达 6 .8%。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旱地小麦
寄种
《安徽农学通报
》
2001
摘要:安徽省小麦秋种的指导思想是以抓好早茬麦为龙头 ,带动中晚麦茬生产 ,夺取小麦均衡增产。关键栽培技术是调整品种布局 ,选用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品种 ,适时早播 ,培育壮苗 ,合理调节播量 ,控制群体 ,增施有机肥 ,平衡施肥 ,科学灌水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关键词:
安徽省
小麦
秋种
关键技术
《安徽科技
》
2000
摘要:一、我省小麦生产现状 1.小麦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 我省人口 6000多万,以小麦为主食的占一半以上。小麦营养价值较高,可以加工制作多种面食,麸皮又是发展畜牧业重要的精饲料。 我省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万公顷左右,占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4%,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对小麦—玉米连作系统中 N、P、K素合理运筹技术研究表明 ,无论何种运筹方式 ,两茬年单产均可获得 12 0 0 0 kg/ hm2以上产量水平 ,平均单产达到 144 34.5 kg/ hm2 。运筹技术公顷施用 N素 ,以小麦 180~ 2 70 kg和玉米 2 70~ 180 kg,小麦与玉米N素比例为 4∶ 6和 6∶ 4较为合理 ,两茬年单产平均达到 14911.5 kg/ m2。随 N、P、K素中 N素水平的提高 ,小麦、玉米籽粒全量 N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而蛋白质产量在小麦上呈增加趋势 ,而在玉米上则呈减少趋势
关键词:
小麦—玉米连作
N、P、K素
合理运筹
《安徽农学通报
》
1999
摘要:淮北优质小麦单产6000- 7500 公斤/公顷栽培关键技术为选用适用于早播优质高产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系),抢墒播种早茬麦、培育壮苗,合理调节播量,控制群体,增施有机肥,N、P、K 平衡施肥,科学灌水,确保丰收,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这些关键技术也适用于黄淮南片生态条件相同的地区。
关键词:
有效硫
优质小麦
早播优质高产
技术体系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针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夏玉米的生育特点,研究了播期、密度及氮素与掖单19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10日播种,产量可达10564.5kg/hm2。主要措施为密度要达到74235株/hm2,氮素306kg/hm2。随播期推迟,产量会直线下降,明确了该区夏玉米显著减产的临界播期在6月20日。氮素施量和密度与产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单株穗三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夏玉米
掖单19
产量潜力
配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