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廖万有(精确检索)
78条记录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土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白三叶 黑麦草 物理性状 肥力 土壤温度 土壤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萝茶产区半烘炒型名优绿茶鲜叶原料适制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以松萝茶产区休宁境内同一实生原种鲜叶为原料,参照松萝茶连续化制作工艺,研究不同乡镇群体种鲜叶原料对松萝茶的原料适制性。感官审评与品质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里仁、琅斯、璜尖、培源、松萝山等5地鲜叶原料制成的茶样基本符合松萝茶紧卷匀壮、色泽绿润的外形特征,但在内质上优劣不一。原料适制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璜尖、松萝山、里仁、琅斯、培源。其中,璜尖、松萝山、里仁、琅斯原料制成的松萝茶品质相差甚微,而培源原料相对较差。

关键词: 松萝茶 生化品质 适制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

茶叶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调查,对茶树体内硫的分布特征及施硫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和新梢等生命活动旺盛的部位硫含量较高,成熟叶片次之,主干和主根硫含量最低;施硫后茶树吸收根和新梢硫含量显著提高,而主根和主干变化不大。新梢一芽二叶硫含量(Y)与土壤有效硫含量(X)呈极显著正相关(Y=5.6043X+1903.6,P<0.001)。幼龄茶树施硫后树高、树幅、主干直径、分枝数、百芽重等均有显著增加。成龄茶园施硫后增产幅度在-2.1%~25.0%之间,平均10.8%;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提高明显,酚氨比降低。从施硫增产幅度与施硫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函数关系式得出茶园土壤缺硫临界值为27.4 mg·kg~(-1)。使用硫磺粉能明显提高表层土壤有效硫含量,但土壤pH降低,且随施硫量的增加,pH降幅增大。因此,科学合理施硫对于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茶树 分布特征 缺硫临界值 产量 品质

氮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平氮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以皖南十字铺茶场红黄壤茶园0~15 cm土壤为对象,设置N0P0K0(CK)、N0P1K1(N0)、N1P1K1(N1)、N2P1K1(N2)、N3P1K1(N3)5个处理,进行了室内盆钵培养试验,通过分析施肥10、20、30、50、70、90 d后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铵态氮含量、土壤p H值,研究施肥对茶园土壤氟赋存形态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氮肥与磷钾混施(N1、N2、N3)在短期内(10 d或20 d)使土壤水溶态氟含量降低,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增加,20 d之后土壤水溶态氟增加,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含量降低,对水溶态氟、交换态氟的影响效果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一般施氮量越大影响效果越明显;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氮肥施用量成中度正相关,交换态氟与氮肥施用量成中、高度负相关;土壤水溶态氟含量与p H值成极显著高度负相关,交换态氟含量与p H值成极显著高、中度正相关。因此,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改变了土壤环境p H值,从而影响土壤氟的形态转化和有效性。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氮肥 赋存形态 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置免耕(MG)、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械卧式旋耕(WX)、立式旋耕(LX)、深松铲耕(SS)和小型茶园翻耕机翻耕(FG)5种耕作方式,分析其对茶园0~45 cm土壤紧实度、容重和固、液、气三相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相比,深松铲耕处理对0~30 cm土壤紧实度的降低作用最好,卧式旋耕处理对30~45 cm土壤紧实度的降低作用最好;卧式旋耕、立式旋耕处理对0~15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三相比的改善作用最好,翻耕处理对15~3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三相比的改善作用最好。可见,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械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卧式旋耕,在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茶园,选用小型茶园翻耕机亦可达到较好的耕作效果。

关键词: 茶园机械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三相比 土壤紧实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氮肥 茶园土壤 茶树新梢 氟形态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湖南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有效氟的背景调查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砖茶主产区茶园表层土壤有效氟含量背景特征,对湖北、湖南4个县市139个典型茶园0~30 cm土层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含量和p H值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0.67 mg/kg和0.49 mg/kg,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0.51~1.00 mg/kg和0.61~0.80 mg/kg;湖南省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0.39 mg/kg和0.26 mg/kg,主要分布区间分别为0~0.5 mg/kg和0.21~0.40 mg/kg;各地区水溶态氟含量顺序为咸宁>长沙>安化>桃源,交换态氟含量为咸宁>安化>长沙>桃源;湖北省大部分土壤p H值<4.5,湖南p H值主要分布在4.5~5.5,各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个调查区土壤p H值与水溶态氟、交换态氟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县(市)茶园土壤p H值与水溶态氟含量的关系有所不同,调查地点对土壤有效氟含量状况起决定作用,土壤p H值对土壤有效氟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 茶园土壤 砖茶 水溶态氟 交换态氟 p 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及茶叶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免耕、旋耕和深松3种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紧实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茶叶产量构成因素及茶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的影响效果为深松>旋耕>免耕.旋耕和深松能够打破粘盘层,降低深层土壤紧实度.0~30 cm耕层深松土壤容重较免耕下降16.4%土壤紧实度下降13.4%~27.5%;深松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的储水空间进而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扩大土壤水库容,深松15~30 cm层含水量与免耕相比增加7.7%.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大.旋耕和深松方式下土壤比表面积增加土壤气体和液体的比例均明显升高.茶叶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气孔因素是导致"午休"的主要原因.在深松方式下,茶树叶片蒸腾速率降低,芽叶密度增加,百芽干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升高茶叶产量分别比免耕和旋耕增加17.6%和6.8%.深松是皖东地区茶园较为适宜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 茶园 耕作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茶叶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根际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方法测定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群落丰富度,结合土壤pH和C/N分析影响因子,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特异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最后利用比色法对茶树根系生长素(IA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茶树根际和根围土细菌的群落的变化以及对茶树根系生长的促进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明显增加土壤C/N,C/N与细菌丰富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3(P<0.05);有机肥与化肥(7:3)的处理,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有机肥与化肥(95:5)的处理,根围土中的细菌多样性最高;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特异菌种的定殖效率;茶树根生长素(IAA)定量测定发现,根际细菌多样性最高的处理,根系IAA的含量也最高。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能提高节土壤C/N和微生物区系多样性但对土壤pH的提升有限;C/N与茶树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正相关。

关键词: 茶树 施肥 C/N 细菌多样性 I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园土壤中钙迁移行为的土柱模拟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黄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相当于宣城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钙在茶园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钙的大多数形态很容易随水分运动发生迁移。随着加入土柱中钙量增加,淋溶液中钙的浓度,在0~20d时间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在20~40d时间段内,T1、T2、T3均呈急剧上升趋势,淋出液中钙浓度分别达到2 156,2 484,2 480mg/L,CK基本维持平衡不变;而在40~50d时间内,T1、T2、T3呈明显下降趋势。钙淋出量为T3>T2>T1>CK,而钙淋出率则是T1>T2>T3>CK。最大淋出率在30%左右,而最小的淋出率在10%左右,钙的淋出率有20%受到添加钙浓度的影响。淋溶后,土壤中有效态钙含量相对于原土增加3.5%~25.6%。从整个淋溶过程看,钙的迁移速率约为1.11cm/d。淋溶液中的pH与pCa和pAl的关系分别为:pCa=2.1102pH-4.6636(R2=0.914 6,p<0.01);pAl=2.9263pH-6.9138(R2=0.913 8,p<0.01)。外源游离钙的加入量与钙淋出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钙淋出率呈负相关关系。钙离子对土壤pH的提升作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尤其是在0-5cm层提升作用最为明显。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土柱模拟 迁移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