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幼蟹培育池蟹稻共生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 2014
摘要:为了提高养殖幼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组织开展了"蟹稻共生"技术的试验与推广工作。蟹稻共生开启了立体农业生态型种养技术的新模式,它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增加效率、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其发展形势非常迅猛。但关于幼蟹培育池蟹稻共生增产增效的原理,研究工作还十分落后。
池塘中一龄蟹种培育三措施
《中国科技信息 》 2014
摘要:河蟹养殖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收益,就需要对蟹种进行优质的培育,其中水质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于培养优质的蟹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优质的蟹种是成功培育的基础,如何成功的培养健壮、存活率高、品质好的蟹种是现在养蟹人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池塘中一龄蟹种的培育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为如何培育优质的蟹种起到参考作用。
光照度、去单侧眼柄、盐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效果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选择光照度<100lx、去单侧眼柄、盐度8的盐水3个诱导因素随机组合为7种诱导方式,诱导克氏原螯虾繁殖。60d试验表明,7组诱导组及1组对照组试验亲虾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光照度<100lx组、去单侧眼柄组及光照度<100lx+去单侧眼柄组3组诱导方式亲虾的产卵时间与抱卵率差异皆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4组诱导方式及对照组(P<0.05),其中光照度<100lx组、去单侧眼柄组及光照度<100lx+去单侧眼柄组3组的产卵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5~18d,平均抱卵率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2.75倍和2倍。
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弄清螺蛳改良水体的效果,并为虾蟹、甲鱼等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平均水温为22.8℃、曝气的情况下,以富营养化的池塘水作为试验用水,进行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改善水质的研究。[结果]螺蛳对TN、TP没有显著的去除效果;投放10、20、40个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35.39%、33.93%、29.57%和38.29%、25.69%、19.39%,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8.67%、36.14%、34.96%和38.93%、35.20%、33.08%。[结论]投放一定密度的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有利于水体环境的改善,不同密度螺蛳改善水体环境的效果不同。建议与沉水植物共存,达到螺-草互利作用进而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mRNA组织分布特性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酚氧化酶原系统是甲壳动物体内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功能系统之一,对于甲壳动物的防御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mRNA的组织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在血淋巴、肝胰腺、卵巢和精巢中转录水平较高;在肌肉、表皮和鳃中有较弱表达;而在肠和胃中几乎无表达。此种组织表达特性可能与酚氧化酶原基因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功能有关。
安徽省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安徽省某养殖场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分离出6株细菌,经细菌形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鉴定5株为爱德华氏菌,分别为AHIE01、AHIE02、AHIE03、AHIE04和AHIE05;1株为志贺氏菌,为AHIE06。经胸腔人工注射感染试验,证明所有分离菌株均具较强的致病性,可使斑点叉尾鮰100%发病;经再次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可从发病鮰鱼体内重新分离到生理生化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的细菌。用20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存在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
长江鲥鱼资源调查及濒危原因分析
《水生态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2006年5月和2007年5月,在安徽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江段进行了为期25d的调查捕捞,共作业124船次,累计捕捞时间462h,跟随刀鱼渔船出江捕捞310次,未捕到鲥鱼(Macrura reevesii Richardson)。2年共走访资深渔民230人次,结果表明,自1994年以来,安徽江段未曾有捕到鲥鱼的音讯。资料显示,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组织渔民在峡江产卵场内进行试捕,共作业21d,累计捕捞时间414.5h,总作业93船次,结果未能捕捞鲥鱼。长江鲥鱼资源已成濒危状态,原因主要是鲥鱼亲体捕捞过度、鲥鱼幼体受到损害、水域环境污染、水文条件的影响,保护长江渔业资源刻不容缓。
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31与该病毒侵染的相关性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是一种已给世界养虾业造成了严重危害的病原体。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WSSV囊膜蛋白基因VP31的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引物,PCR扩增得到VP31基因,大小为783 bp。通过引物两端的BamHⅠ和EcoRⅠ酶切位点连接该基因,然后将其构建到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 HTB上。重组的家蚕杆状病毒转染5龄家蚕幼体内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显示与预期31 kD大小相吻合的蛋白带。用Ni2+柱纯化该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体,肌肉注射克氏鳌虾进行活体中和病毒试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囊膜蛋白VP31与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侵染性相关,对病毒的侵染性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克氏鳌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 囊膜蛋白VP31 体内中和试验
南美白对虾淡化培育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圆形小水泥池对南美白对虾进行淡化培育试验,圆形水泥池30m3,其内投放虾苗214.7万尾,平均体长0.5cm,初始盐度14.6‰,以投喂人工饵料为主;共培育10d,出苗153.7万尾,平均体长1.3cm,成活率71.6%。淡化后的虾苗可直接投放于淡水中饲养,省去了池塘淡化标粗阶段,也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池塘土壤盐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