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肥运筹对皖麦44产量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以皖麦 44为供试材料 ,在安徽省农科院阜南基地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和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安徽省淮北地区中等以上地力条件下 ,皖麦 44氮素用量以施纯氮 16 6 .2kg/hm2 为宜 ,产量可达 792 4.5kg/hm2 ;前氮后移 (中后期施氮量占30 %~ 40 % ) ,能促进群体的有效生长 ,改善群体和个体质量 ,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和粒重 ,显著地提高产量 ,以基施 136 .5kg/hm2 、拔节期追 5 8.5kg/hm2 、扬花期追 30 .0kg/hm2 最佳 ,产量可达 795 7.5kg/hm2 ;其次宜采用基施和拔节或抽穗期追肥的两促施肥法。前氮后移结合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物激素能减少小花的退化 ,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皖麦43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皖麦 43(皖 92 31 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春性 ,一般单产 6 0 0 0~ 6 75 0kg/hm2 ,适于沿淮、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 80~ 90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达 15 %以上 ,品质较好。对赤霉病抗 (耐 )性强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 2 40万~ 2 70万 /hm2 左右
皖麦44丰产稳产性及其产量结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利用 1998~ 2 0 0 1年淮北片春性组和半冬性组小麦区试结果 ,对皖麦 44的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皖麦 44和对照种豫麦 18、皖麦 19的主要农艺性状 ;研究了皖麦 44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 ;对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皖麦 44既具有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品种皖麦 19、豫麦 18的优点 ,又克服了其相应的缺点 ,集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于一体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皖麦 44高产的关键是确保穗数 ,稳定粒重。
植物遗传资源对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满足世界人口以每分钟 16 0人的速度增加对谷物的需求 ,其中 ,这种增加的 90 %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就必需设法在粮食生产上获得一个惊人的增长。预测表明 :小麦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作物 ,其次是玉米 ;这两种谷类作物将占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需求的 80 %。享用作物遗传分离的广泛性 ,是获得育种项目成功的关键 ,全球性的努力去收集、描述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工作是巨大的 ,收集材料中的遗传多样性是全世界反饥饿运动中的关键 ,麦类作物降低株高和增加抗性的基因渗透为绿色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展示出遗传资源对作物产量的巨大影响力 ;小麦杂交种和综合种可以进一步增加产量。玉米野生亲缘种Tripsacum是一个未开发的遗传资源材料 ,既具有对生物和非生物压力的抗性 ,又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 ,且可为发展中国家农民提供杂交种技术的运用。遗传资源和基因的所有权问题应该得到解决而确保全球性地使用那些重要资源 ,分子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增加了遗传资源的应用。迎接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对谷物需求的挑战 ,必须有效地和互补性地运用我们已发展的技术和拥有的资源
关键词: 作物遗传资源 玉米 小麦 资源潜力 谷物生产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