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近红外反射技术建立合肥地区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模型
《核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合肥地区种植的203份水稻材料为检测对象,用近红外反射技术采集光谱,常规化学方法测定精米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定标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分布范围为3.439%~28.046%,代表性和连续性良好。采用多种计量数学处理方法和偏最小二乘法(PLS),优化建立了精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定量分析预测模型。定标集(C-Set)样品数132个,相关系数(Rc)0.9278,定标标准差(SEC)1.6582;验证集(V-Set)样品数67个,相关系数(Rv)0.8736,预测标准差(SEP)1.9083,并证实所建立的模型在测定精米直链淀粉含量上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合肥地区水稻品质育种及种质资源相关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施氮水平对优质稻产量、品质及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优质稻‘桂小占’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空白,低肥(75kg/hm2)、中肥(150kg/hm2)、高肥(225kg/hm2)4种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低于15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显著。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则有所降低。其中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高肥、中肥、低肥3种施肥处理下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中肥、高肥水平下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无显著差异,并均显著低于低肥处理。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变化最大,各肥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的提高对稻米中Hg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可导致As、Cd含量的升高,其中稻米Cd含量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显著,As含量在各施氮水平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试验条件下,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优质稻获得高产并将稻米品质提升到较高水平;通过降低施肥量可减少稻米对As、Cd的吸收和积累,提高食用安全性。在优质稻栽培过程中应适量增加氮肥,施氮水平以不超过150kg/hm2为宜。


施氮对高产杂交水稻生育后期叶碳氮比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对水稻生育后期高产杂交水稻吸氮特性、叶碳氮比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氮量主要集中在生育前期,抽穗期前吸氮量占成熟期的70%以上。皖稻125在适量施氮及氮胁迫条件下氮素积累能力均较强,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叶碳含量基因型变异较小,且在生育后期总体呈下降趋势。叶碳氮比变异较大,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在无氮区分别较施氮区高28.6%、18.3%、36.4%。适宜的叶碳氮比有利于氮素运转和产量的形成,在适量施氮下,皖稻125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3.97和56.5 kg/kg,较汕优63高10.2%和24.4%。


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11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素180kg/hm2,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按氮素用量7∶3比例掺混基施处理,水稻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其中产量增幅为5.6%~30.5%。减少氮素用量30%,即施氮素126kg/hm2,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和普通尿素追施按氮素用量6∶4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水稻产量亦高于普通尿素常规处理。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可以减少氮肥用量,保证水稻产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思福”大量元素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1
摘要:比较不同叶面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水稻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思福"叶面肥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13.26%,值得进一步推广。


水稻雄性不育新材料SC316的育性遗传研究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连续回交方法,将SC316不育基因转育到中籼898品种中,研究不同世代回交群体、姊妹交群体及可育单株后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SC316不育基因在这些群体中的表现符合1对显性核不育基因遗传规律,该不育材料携带有显性核不育基因。


氮素高效利用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1
摘要:概述了氮素高效利用水稻选育工作研究进展,阐述了水稻根系活力与根系吸氮速率关系,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吸收量的差异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在各生育时期和不同生育时期硝酸还原酶活性等有关应用基础研究,提出了在氮素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育种中可以把较高的稻谷产量、多穗、高结实率和高收获指数作为其选育的主要参考指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江淮地区水稻孕穗开花期间持续高温天气(7月中下旬气温≥35℃,持续5d)造成中稻空、瘪子率提高的现状,本试验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叶面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通过对水稻生育进程、光合能力、产量结构等的测定分析,发现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剑叶光合生理的影响及对水稻结实灌浆的调控作用是不同的。喷施合适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萘乙酸(NAA-N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细胞分裂素(6-BA)可提高稻株剑叶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改善水稻结实性状,该措施可作为一种补偿途径减轻前期高温对水稻的伤害,利于水稻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 水稻 高温伤害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光合速率 产量构成因素


相同肥料用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在安徽省沿江及皖南稻区的双季水稻种植模式下,相同肥料用量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进行早稻施肥效应试验,分析水稻生长发育各期间生理指标、经济性状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化肥-紫云英配施的水稻分蘖质量较高、有效穗较多;虽使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推迟,但对农业生产无显著影响;紫云英的肥效相对化肥较慢,第1季对产量的促进并不明显,但在第2季的增产明显。综合各个处理生长发育状况、经济性状和产量,60%化肥+40%紫云英配施是比较合适的化肥-紫云英配施比例。[结论]紫云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化肥,提供水稻生长发育需要的氮素,并且在比例、用量合理的情况下,第1季总体产量不受显著影响。作为绿肥,紫云英对后续作物及土壤的改善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