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皖棉 95 0 91是高产、优质、抗病 ,中早熟陆地棉新品种 ,1998年在省区试中籽棉产量 3 5 2 3 .0 5kg/hm2 ,比对照泗棉 3号增产13 .84% ,皮棉产量 13 64 .2 5kg/hm2 ,比对照增产 11.0 4%。其生育期 12 4d ,纤维品质优良 ,2 .5 %跨长 2 9.0 5mm ,整齐度 49.3 8,比强度 2 0 .13g/tex ,马克隆值 4.3。
关键词:
棉花
新品种选育
皖棉95091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针对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土层瘠薄 ,涵养水肥能力弱 ,多灾易旱 ,大部分地区植棉技术水平低 ,管理粗放 ,棉花单产低 ,植棉效益不高等状况 ,开展了以棉花节本、高效为中心 ,进行包括棉花品种筛选、简化栽培、抗旱节水栽培、平衡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 ,最后将研究成果与已有技术组装配套 ,建立了以简化栽培、抗旱节水栽培为主体的节本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根据该体系提出了江淮丘陵地区棉花节本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规范
关键词:
棉花
技术规范
节本高效栽培
易旱丘陵
安徽省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皖棉 13号是以泗棉 3号优选系和低酚棉 8号互为父母本 ,采用人工去雄、授粉的强优势杂交棉。根据其亲本特征特性 ,总结出了“封花自交 ,病圃筛选 ,低温冷藏 ,逐年繁殖”的亲本提纯复壮技术 ;以及“集中连片 ,选择田块 ,合理配比 ,适当稀植 ,错开播期 ,调节花期 ,高产栽培 ,提高产量 ,全株杂交 ,集中成铃 ,徒手去雄 ,小瓶授粉 ,认真督查 ,保证纯度”的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
棉
皖棉13号
制种技术
繁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介绍皖棉 13号 (皖杂 40 )在当前科研体制改革和种子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功的育种策略 ,总结了皖棉 13号(皖杂 40 )在推广、开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
关键词:
棉
皖棉13(皖杂40)
育种策略
产业化开发
途径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介绍了皖棉10号的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阐述了F皖棉10号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优良纤维品质;分析了皖棉10号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棉花
新品种
选育
《安徽农学通报
》
1999
摘要:两年小区试验表明:杂交棉皖杂40(皖棉 13)在江淮丘陵地区表现突出,皮棉产量均居各参试品种之首,比对照泗棉3 号增产 25.33- 34.58% ,品质优良,可以作为该地区的换代当家品种推广应用。
关键词:
棉花
品种筛选
江淮丘陵
安徽省
《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CSCD
摘要:试验表明:“思福”叶面肥能促使棉花生长健壮,增强抗性,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产率为15 .5 % ,增产值为3 565 .5元/h m 2 ,产投比为24 .3∶1 。
关键词:
叶面肥
棉花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采用较先进的试验方法,研究并建立油菜茬移栽棉密度与氮肥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效应方程,并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
棉花
密度
氮肥
二次论和D-最优设计
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对皖杂40F1在1994年安徽省杂交棉常规棉品种比较(擂台赛)试验中所表现的丰产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理论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该组合F1丰产性好,条件适宜增产潜力较大,稳定性、适应性尚可,在安徽省江淮及淮北棉区增产幅度大于沿江棉区,经灰色加权关联度评定.其综合经济性状(包括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早熟性)在现最好,值得在安徽省棉区进一步扩大试种和发展。
关键词:
皖杂40F_1
丰产性
稳定性
适应性
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定
棉花
《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利用1983~1992年省棉花品种区试资料,对影响泗棉2号稳产性、丰产性和早熟性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变异程度、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要选育稳产、丰产、早熟良种,育种时应选择结铃性强、铃大、吐絮早而集中、衣分高的早熟或中熟类型。
关键词:
棉花
数量性状
丰产性
稳产性
早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