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Rice grain(模糊匹配)
203条记录
水稻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初步研究

中国稻米 2010

摘要:在3个氮素水平下对7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进行水培试验,对氮素利用率与苗高、根长、单株分蘖、单株干重等4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秧龄47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显著,该秧龄的秧苗氮素利用效率与苗高、根长及单株分蘖数目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0.97**,-0.88**;而秧龄期为37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不显著,且氮素利用效率与4个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初步认为47d秧龄期可作为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合适时期。秧龄47d时的苗高、根长、单株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重等4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和变异系数均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表现最大,表明40mg/l的氮素浓度可作为苗期氮高效评价与筛选的适合浓度。并发现秧龄47d时,氮素利用效率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仅与单株干物质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初步认为,单株干物质重可作为苗期氮素效率高低的筛选指标。由于在40mg/l的氮素浓度下47d秧龄的K优52单株干物质重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最大,并且其吸氮速率与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亦最大,故初步认为K优52是一个苗期氮高效品种。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苗期 性状 氮素利用效率 干物质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稻谷耐储藏机制研究的深入开展。研究发现,新收获的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重复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与温度、湿度,而且与人工气候箱不同层数、老化种子质量有关。利用自然储藏3~6个月和-20℃冰箱冷冻10 d、烘箱45℃烘7 d的冷冻烘干方法对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前的种子进行处理后,则人工加速老化种子发芽率变化不再与人工气候箱不同层数、老化种子质量有关,而仅与温度、湿度有关。由此推断,新收获的水稻种子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结果重复之间的差异性可通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储藏或利用冷冻烘干方法消除。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人工加速老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品种耐热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联分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高温胁迫下水稻生化特性变化及其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可为水稻耐热性育种、耐热品种的鉴定和热害后补偿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依据。采用人工智能温室对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6项生化指标含量变化的影响,对各品种生化指标变化与热敏感指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水稻耐热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在3个处理阶段均呈下降趋势,但耐热品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耐热品种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明显大于热敏感品种,而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则明显小于热敏感品种;高温处理7 d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处理14 d和21 d后呈逐渐下降趋势。高温胁迫后,叶绿素、可溶性糖、脯胺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等含量变化与水稻耐热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以及内源多胺含量可以作为水稻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耐热性鉴定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水稻 耐热性 生化指标 关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CSCD

摘要:以安徽省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生产成本与收益情况分析为基础,阐述国际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影响安徽省水稻生产竞争力因素,提出提高安徽省水稻产业竞争力的对策。表2,参7。

关键词: 水稻 产业 竞争力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新的水稻种子碱性脂肪酶活性快速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9

摘要:微生物碱性脂肪酶研究及其应用均非常广泛,而关于水稻种子碱性脂肪酶却知之甚少。介绍一种新的水稻种子碱性脂肪酶活性平板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筛选碱性脂肪酶活性高低不同的材料以研究碱性脂肪酶在稻谷加速老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碱性脂肪酶检测方法及其在稻谷人工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对揭示稻谷储藏特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碱性脂肪酶 检测方法 加速老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中籼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个中晚熟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氮肥管理措施下植株氮素含量与氮肥用量及LCC值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植株氮素含量表现为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LCC值为抽穗期>拔节期>分蘖期。植株含氮量、叶片LCC值与氮肥用量呈密切正相关,氮素含量与LCC值含量显著正相关,分蘖期、抽穗期水稻植株LCC值变化量与氮肥用量变化量显著正相关。依据最高产量处理确定适宜的LCC值临界指标,并计算不同LCC值下水稻所需氮肥追施用量。

关键词: 水稻 LCC值 氮含量 氮肥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水稻敏感恢复系苯达松药效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γ射线辐射获得的苯达松敏感致死(bentazon sensitive lethal,bsl)突变体在杂交水稻(Oryza sativa.L)混播制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敏感恢复系‘Mc526’为材料,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比较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苯达松药效的差异,旨在为水稻混播制种中合理调整施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21℃~36℃范围内,温度与苯达松药效呈显著正相关,即温度每增加1℃,苯达松致死浓度约下降74.09mg/L,药效约提高0.7%。相关生理生化研究表明,体内氧自由基胁迫加剧是高温下苯达松药效提高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室内研究结果。

关键词: 水稻 苯达松 敏感恢复系 温度 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方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

摘要:通过不同配方复混肥的比较试验,为水稻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结果施用NPK化肥和各配方复混肥料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株高、有效穗、穗长和单穗重明显增加,穗粒数显著增多。水稻籽粒产量较不施肥的空白对照增长38.1%-53.7%,平均增产43.7%。施肥增收1450-4012元/hm2,产投比为1.73-3.06∶1。三种复混肥料中,测土配方专用肥效果最好,增产节本增收效应明显。

关键词: 水稻 配方肥 产量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高效施肥技术。[方法]试验共设5个施肥处理:空白无肥处理(CK);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平衡施肥-1处理;平衡施肥-2处理;平衡施肥-1+油菜秸秆(3 000 kg/hm2)处理。其中,CK为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磷钾施肥量为N∶P2O5∶K2O=180 kg/hm2∶75 kg/hm2∶0,全部肥料作基肥,不追肥;平衡施肥-1处理氮磷钾肥用量为N∶P2O5∶K2O=180kg/hm2∶60 kg/hm2∶90 kg/hm2,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0%∶30%∶20%分3次施用;平衡施肥-2处理氮磷钾施肥量同平衡施肥-1,但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0%∶30%∶30%分3次施用;油菜秸秆(有机肥)作基肥,所有施肥处理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结果]总体上,不同施肥处理均可以提高水稻生物积累量,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结论]氮、磷、钾肥配比不合理,氮肥运筹方法不当,仍是目前沿巢湖流域坡岗地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氮肥的施用上,增加分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同时增加钾肥的施用量,能够使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发展,增加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回收率,减轻氮肥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

关键词: 巢湖流域 坡岗地地区 水稻 高效施肥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对10个水稻外源DNA导入系的农艺性状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淡水资源日渐缺乏,水稻耐旱种质资源创新对粮食生产安全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10个导入空心莲子草DNA的水稻导入系及2个对照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了中后期干旱胁迫下导入系及对照品种间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穗长、有效穗数、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水、旱间没有显著差异;而株高、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水、旱差异显著.可以作为水稻耐旱的参考指标.②从农艺性状判断,6号、8号和10号导入系具有耐旱特性.

关键词: 水稻 耐旱 农艺性状 差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