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蒙城大豆疫霉菌的鉴定及其生理小种
《植物病理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 ,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 2株疫霉菌 PMC1、PMC2和一些 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 Pythium spp.和 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 PMC1和 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 ,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 ,PMC1和 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 1b,1d,3a,3c,5 ,7和 1b,1d,4 ,5 ,为新的小种类型 ,定名为中国 6号小种、中国 7号小种 (CNR- 6和 CNR- 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国审合豆1号大豆新品种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合豆 1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用蒙 84 2 0为母本 ,油 88 8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1997~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 2 390 .6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8.0 4%。 1999年参加国家黄淮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417.1kg/hm2 ,比CK中豆 19增产 13 .86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耐旱、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1.0 5 % ,脂肪含量 2 0 .38% ,生育期 10 0d ,是黄淮地区较理想的夏大豆品种
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13创新研究
《大豆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利用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皖豆 16号 (MS8118)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高产株系为母本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 ,育成具有特异株型的夏大豆超高产种质MN4 13,有效地把等离子诱变技术应用在大豆育种上 ,在黄淮地区获得 315 .0 8kg/ 667m2 的籽粒产量。其植株形态表现为 :根系特别发达 ,高抗倒伏 ;株形收敛紧凑 ;植株繁茂 ,主茎节数适中 ,有效节数多。其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是 :生育前期抓构健壮苗匀植群体 ;中后期抓生长调节和营养运转 ,促进有效积累提高单产
大豆M型雄性不育系测交品种花期特性及调节模式研究
《大豆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国内外大豆品种 112个与不育系同期夏播 ,观察其花期特性的差别 ;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季候生态型的五个父本组品种分期播种试验的结果 ,提出推迟或提前播种的具体模式 ,从而有效地调节跨越南北 2 0个纬度的春、夏大豆父本品种的花期 ,使其与夏播不育系的花期相遇 ,达到传粉结实的目的
皖豆系列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对安徽省 80~ 90年代通过审定命名的“皖豆”系列 19个大豆品种的系谱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认为皖豆系列大豆的核心亲本是徐豆 1号 (占 68 4 2 %)和 5 8-161(占 5 2 63 %) ,核心亲本的应用虽然育成了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品种 ,品种间血缘关系的相近又意味着遗传基础的狭窄 ,这可能是大豆有性杂交育种产量没有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在育种亲本组配上 ,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大豆资源特别是高蛋白资源 ,以现有育成品种和当地优良地方品种为基础 ,结合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 ,开展有性杂交和理化诱变 ,拓宽遗传基础 ,提高品种的生产潜力和适应性。同时还要大胆创新 ,探索诸如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及其他育种途径来迅速提高大豆单产
大豆质核互作M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表现
《中国农业科学 》 199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大豆中油89B(代号W202)品种作母本,分别与W203、W206、W2073个品种杂交,在F1代发现不育株;通过正反交测定,属质核互作型;通过连续4~5代核置换回交,获得雌、雄育性较稳定的3个不育系W931A、W936A、W933A;这些不育系是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获得的,故定名为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关键词: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