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晚播冬小麦合理的群体结构,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到300万~420万/hm2时,可改善晚播小麦叶片光合功能,提高灌浆期最大光合速率(P m)、初始斜率(α)和最小半饱和光强(L k);其SPAD值、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荧光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等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较优,最终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改善晚播冬小麦光合功能,提高籽粒产量水平。
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效果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弄清螺蛳改良水体的效果,并为虾蟹、甲鱼等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平均水温为22.8℃、曝气的情况下,以富营养化的池塘水作为试验用水,进行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改善水质的研究。[结果]螺蛳对TN、TP没有显著的去除效果;投放10、20、40个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35.39%、33.93%、29.57%和38.29%、25.69%、19.39%,对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48.67%、36.14%、34.96%和38.93%、35.20%、33.08%。[结论]投放一定密度的铜锈环棱螺及梨形环棱螺有利于水体环境的改善,不同密度螺蛳改善水体环境的效果不同。建议与沉水植物共存,达到螺-草互利作用进而改善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
超晚播条件下密度和追氮时期对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小麦超晚播(11月21日,较适宜播期晚30天左右)条件下,密度、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追肥时期对超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以密度450×104株/hm2、孕穗期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846.5kg/hm2。密度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追氮时期对千粒重影响显著,随追氮时期的推迟而增加。增加密度和推迟追氮时期,旗叶叶片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和PSⅡ的活性(Fv/Fo)提高,增大了PSⅡ的潜在活性,有利于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追氮时期的延迟,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推迟追肥至孕穗期可以改善超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高密度栽培对烟草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株型性状的影响
《中国烟草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采用密度及品种双因素裂区设计,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烟草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株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及品种间烟草青枯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差异显著,密度与品种互作不显著;不同年份、不同时期的病情、病率与栽培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其方程决定系数R2大于0.8;株型性状中,株高、叶数与栽培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小于0.5,腰叶长、腰叶宽、茎围与栽培密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大于0.7;不同调查期间的发病指数呈对数关系,决定系数R2大于0.7。综上认为高密度栽培能用于烟草抗性鉴定及育种。
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生产现状调查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09
摘要:对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种植品种、种植密度和施肥状况等项目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主产区玉米平均密度为64905株/hm2,与9000kg/hm2的目标产量密度基本相适宜,但偏稀和偏密的现状同时存在;品种多乱杂与品种类型相对单一并存;施氮量202.5kg/hm2左右,但施氮量偏高和偏低也较普遍。建议从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规模种植和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栽培技术和加强控释肥料研究应用、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开展玉米生产技术的信息化研究等方面,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
不同宽窄行及播种密度对玉米弘大8号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大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500~91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cm窄行40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cm窄行40cm,密度79500株/hm2,产量为9950kg/hm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郑单958产量及农艺性状效应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对郑单958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尿素为供试氮肥,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密度水平下郑单958在本地区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效应。[结果]在相同的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千粒重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减少,其他性状无明显差异。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达到一定密度时又有所下降。在一定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郑单958的产量也相应增加。在相同氮肥处理的情况下,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密度时又有所下降。郑单958在该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2,最适宜的追肥量为22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郑单958在江淮地区的合理种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