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生物菌剂对青梗菜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蔬菜产量及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以青梗菜(乌秀6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施用微生物菌剂EM、CH07、FD11以及CH07+FD11复合菌剂,以不施菌剂为对照,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青梗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剂FD11、CH07、(CH07+FD11)、EM对青梗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提高了青梗菜株高、叶片数和产量,青梗菜产量分别较CK增加了33.55%、30.94%、30.13%、14.82%.同时,施用微生物菌剂可提高青梗菜的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含量.微生物菌剂施用后青梗菜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比对照有所提高,其中,FD11表现最为显著.菌剂FD11处理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比CK分别提高了13.58%、6.07%、37.89%、30.70%.因此,施用微生物菌剂,尤其是FD11菌剂可提高青梗菜产量和品质,对土壤肥力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油菜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讨江淮地区稻油轮作制度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物质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合肥地区主栽油菜品种皖油14秸秆进行还田,水稻品种选用丰两优一号,设计微区模拟试验和大田定位试验,分别测定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期的土壤养分和产量因素。[结果]微区模拟试验中,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大,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各处理较空白对照增产55.54%~159.26%。大田定位试验中,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三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27%~9.24%、-12.44%~-42.00%和-38.70%~-49.21%。油菜秸秆还田对水稻移栽后秧苗分蘖及生长无不利影响,且提高了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稻油轮作制度下的物质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蚯蚓活动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蚯蚓活动可显著改变土壤氨基酸含量,爱胜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5.08 g/kg和7.72 mg/kg,环毛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3.86 g/kg和4.44mg/kg。各处理酸解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为最大(平均51.9%),酸性氨基酸次之(平均23.3%),而含硫氨基酸(平均14.4%)及碱性氨基酸最少(平均10.4%)。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同样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平均54.4%,而以碱性氨基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7.2%。蚯蚓活动并未改变土壤氨基酸可检出种类,各处理分别检测出16种酸解氨基酸和14种游离氨基酸。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蚯蚓作用下均有明显改变:加入爱胜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天冬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高,均在85.7%以上,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增幅较小在40.7%—62.7%间波动;加入环毛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增幅较大,均在71.9%以上,甘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增幅适中,分别为56.8%、55.6%和54.9%;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增幅最小,均在40%以下;游离氨基酸组分中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在加入爱胜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增幅在150.0%以上,增幅较为缓和的氨基酸组分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介于58.8%—92.1%之间;环毛蚓作用下,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增幅最大,分别为184.2%、173.3%、163.0%和116.6%;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缓,介于52.3%—92.7%之间;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和甲硫氨酸增幅较低,均在33.1%之下;而半胱氨酸在蚯蚓作用下显著降低,降幅为11.8%。对比两种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可知,土壤氨基酸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在爱胜蚓和环毛蚓作用下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相同(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缬氨酸除外),但改变幅度却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爱胜蚓作用效果优于环毛蚓。


枞阳白茶种植的气候及土壤适应性分析
《农学学报 》 2014
摘要:为研究安吉白茶在枞阳县引种的适应性问题,利用安庆枞阳县多年气候资料和茶园土壤肥力指标,通过与白茶原产地安吉的气候、土壤条件对比,分析了白茶在当地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枞阳站光温水、土壤肥力符合白茶在原产地的生长要求,适宜种植白茶。春季白茶生长期,枞阳站稳定通过10℃初日比安吉早,与稳定通过15℃初日时间间隔为24天,略多于安吉站,可以保证白茶白化期的完成;且稳定通过10、15、20℃都有明显的推前趋势,要求提早安排采摘期;水分方面,3月降水量较少,需要注意水分变化并及时喷灌,5月较多,不利于茶园的水土保持,应重点防范洪涝灾害;土壤肥力方面,黄公山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p H都超出或达到白茶种植要求,但缺磷明显,应采取合理播撒Ca CO3、混合施肥、保持茶园土壤的湿度等措施。


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联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烟叶还原糖与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的关系,研究了壤土及粉砂质土2种土壤条件下15种烟叶化学成分(还原糖、尼古丁、全钾、氯、蛋白质、全氮、全磷、Mg、Ca、Fe、Mn、Cu、Zn、K/Cl及糖/尼古丁)和6种土壤成分(Cu、Zn、Fe、Mn、K及土壤pH)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Fe对还原糖有正向促进作用,Ca对还原糖的提高有抑制作用,提高Cu、Zn、Ca,降低Fe含量可以降低还原糖含量。可见,调整烟叶、土壤主要化学成分可以调节烟叶还原糖含量,进而优化皖南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提高烟叶品质。


辛硫磷在甘蔗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现代农药 》 2013
摘要:研究了辛硫磷颗粒剂在甘蔗、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辛硫磷最小检出量为0.05 ng;在植株、甘蔗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辛硫磷在植株中添加回收率为80.05%~89.12%,相对标准偏差为3.20%~7.16%;甘蔗中添加回收率为81.21%~101.81%,相对标准偏差为2.94%~11.23%;土壤中添加回收率为79.88%~100.97%,相对标准偏差为5.19%~8.27%。辛硫磷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5~2.6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5~5.1 d。


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小麦季免耕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似,而水稻季免耕处理整个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显著的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和水稻的有效穗数。整个轮作周期的作物产量以小麦免耕水稻翻耕模式的产量较高,比小麦翻耕水稻免耕模式产量增加了5.70%。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麦稻轮作 免耕 翻耕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稻改茶土壤性状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0
摘要:将稻田改种为茶园(以下简称为改茶)和山地砾质茶园(以下简称为山茶)的土壤理化和肥力状况进行检测分析,揭示了改茶和山茶土壤理化性状的表现特征及土壤障碍因素,提出了改茶土壤修复与培肥技术:一是在土表层和深层加入细砂与风化或半风化石等,加强土壤通气和透水性;二是在茶行间种植绿肥进行深埋,以便保证碳、氮比,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三是完善排水系统,防止园间积水;四是施用酸性肥料,改善土壤酸碱度的宜茶性;五是增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从而达到高产优质茶园要求。


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概括了我国及安徽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论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提出了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研究的重点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