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薏苡ClSAD、ClFAD2基因单倍型鉴定与相关脂肪酸关联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薏苡仁油是薏苡仁主要功能性物质之一,脂肪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9个省份的190份薏苡种质为材料,检测其种仁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析ClSAD、ClFAD2基因序列多态性并鉴定单倍型,进行脂肪酸含量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薏苡种质种仁3种脂肪酸含量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为15.84%~23.05%,遗传多样性指数为5.22~5.23,其中油酸含量最高,硬脂酸含量最低,各脂肪酸组分间呈极显著正相关。ClSAD和ClFAD2内部各有14个和3个SNP,分别鉴定到5个单倍型组合,ClSAD基因单倍型Hap3和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分别与参考基因组一致。ClSAD基因单倍型Hap3与硬脂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利于硬脂酸向油酸转化。ClFAD2基因单倍型Hap1利于亚油酸的积累,而Hap2与亚油酸酸含量显著关联且具有负效应,不利于亚油酸的合成。在2个基因内部各鉴定到1个关键SNP位点,分别是形成SAD和FAD2酶活性差异的关键位点。研究结果将为高油薏苡优良品种的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和相关分子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薏苡 脂肪酸 单倍型 硬脂酸脱饱和酶SAD基因 油酸脱饱和酶FAD2基因


安徽省薏苡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评价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安徽种植的优良资源.[方法]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对安徽不同地区收集的8份薏苡种质资源的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籽粒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份薏苡种质资源的生育期为159~183 d,株高为162.1~234.3 cm,主茎直径在4.45~5.84 mm,主茎叶片数为 10~16,单株有效穗数为 6~14,结实率为 73.21%~94.24%,百粒重为 8.252~27.620 g,籽粒厚度为5.35~8.54 mm,籽粒长宽比为1.23~1.77;株型主要以紧凑型为主;叶色均为浅绿色,苗期叶色主要以深绿色为主;种子有灰色、白色、灰褐色、黑色4种颜色类型.[结论]4号和6号薏苡资源综合性状优良,具有较高的潜在利用价值.


不同氮浓度对薏苡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氮浓度和品种差异对苗期薏苡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为阐明薏苡响应氮营养的机理及指导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皖薏1号和皖薏2号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NH4NO3为氮源,设4个氮水平(0、5、15和25 mmol/L)处理,处理后第4、8、12和16 d测定不同处理薏苡幼苗的地上部干重、根冠比、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整个培养过程中,皖薏1号表现出茎细、叶窄、叶色偏浅,皖薏2号表现出茎粗、叶宽、叶色偏深,与皖薏1号相比,皖薏2号的株高相对偏低.2个皖薏品种5~25 mmol/L处理的地上部干重、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整体上高于0 mmol/L处理,而根冠比低于0 mmol/L处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皖薏1号的地上部干重随着氮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表现为0 mmol/L处理<5 mmol/L处理<15 mmol/L处理<25 mmol/L处理;皖薏2号的地上部干重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表现为0 mmol/L处理<5 mmol/L处理<25 mmol/L处理<15 mmol/L处理.不同培养时间下,5~25 mmol/L处理间的幼苗根冠比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0 mmol/L处理下,同一培养时间皖薏2号的地上干重和根冠比高于皖薏1号.2个品种除培养第4 d的叶绿素(a+b)含量为15 mmol/L处理最高外,其他培养时期的叶绿素(a+b)含量均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培养8~16 d时15和25 mmol/L处理的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P<0.05,下同),相同条件下皖薏1号的叶绿素(a+b)含量均低于皖薏2号.皖薏1号5~25 mmol/L处理幼苗的Pn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皖薏2号幼苗的Pn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为15 mmol/L处理幼苗的Pn最高,且显著高于0 mmol/L处理.皖薏1号的Fv/Fm随着氮浓度的增加整体上呈升高趋势,皖薏2号的Fv/Fm随着氮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不同薏苡品种的最适氮浓度存在差异,25 mmol/L或更高氮浓度较适宜皖薏1号幼苗生长,15 mmol/L氮浓度较适于皖薏2号幼苗生长.皖薏2号表现出氮高效品种特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