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阮新民(精确检索)
作者:施伏芝(精确检索)
作者:罗志祥(精确检索)
52条记录
广适籼型两系不育系7011S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稻米 2023

摘要:7011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生产上广泛使用的籼型两系不育系1892S为母本,与抗稻瘟病材料谷梅4号杂交、自交,经5年7代选育而成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株型适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及广适等特性,2019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7011S为母本、R202为父本配制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7002具有优质、高产、抗逆特点,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7011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两优1976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1976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主育成的温敏核不育系191S与中籼优质父本R076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于2020年7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该组合在2 a区试中全生育期136 d左右,平均产量10.54 t/hm2,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18%,米质综合指标达部颁2等食用籼稻品质标准,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两优1976 高产 优质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配合力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6022S的选育与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22

摘要:6022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与6M022(3M178/9311 F6)杂交、自交,经5年7代选择育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倒伏性好,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2019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鉴定.6022S所配组合表现出熟期适中,株高较矮,粒型较好,抗倒伏,高产优质等特点.

关键词: 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6022S;选育;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型两系不育系191S选育与应用

杂交水稻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1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与2M191(蜀恢527/9311 F6)杂交,经5 a 7代选择育成的籼型两系不育系.该不育系叶色较深,叶片内卷,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茎秆较粗,抗倒伏性好,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高.2015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191S为母本所配制的优质、高产籼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两优1976和两优1999分别于202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191S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配合力优质籼型两系不育系504S的选育与应用

中国稻米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504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籼型两系不育系1892S为母本,以自育三系保持系65B(丰8B/早籼M057)为父本,经5年8代选择育成的优质籼型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分蘖力强、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较高、配合力强等特性,2013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利用504S所配制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5078和两优5077具有优质、高产、抗逆的特点,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温敏核不育系 504S 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2019年安徽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安徽中籼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及关键影响因子,基于农业农村部食用稻品种品质最新标准,利用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初步建立了中籼稻米品质综合评价函数,并对2009—2019年安徽省中籼稻综合品质变化趋势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中籼稻米综合品质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投影寻踪模型分析结果与参试组合各年实际检测的优质米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通过审定品种中三级以上优质米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也证实这一规律。稻米在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等品质指标上的显著进步,促进了综合品质的提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安徽中籼型稻米综合品质的关键因子。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保持中等直链淀粉含量及提高整精米率仍是安徽未来品质育种的主攻方向,同时也要注意碱消值性状的改良。

关键词: 投影寻踪 稻米 综合品质 关键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沿江平原区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21

摘要: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关键词: 水稻;播期;稻麦系统;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温光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江淮区域 两熟制 物候期 产量 气候资源 资源分配特征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中籼新组合两优531

杂交水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优531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籼型温敏不育系5308S与恢复系R131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米质优、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1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中稻栽培。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两优531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上海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市场上大面积应用的杂交水稻及常规籼型水稻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水平,研究其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低氮处理>正常施氮处理>不施氮处理,低氮水平下变异系数为20.89%—121.37%.水稻单株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对筛选出的双高效型(第I象限)水稻品种'XY52'IIY52'9311'JLYHZ'LY391'进行回归分析,发现'IIY52'的产量潜力最高,'XY52'节氮能力最强.对双高效型品种进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筛选,发现'XY52'IIY52'LY391'为高产氮高效型水稻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氮高效水稻品种评价与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氮效率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