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季晚粳糯稻新品种皖稻82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安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皖稻82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将测59/春江03糯组合后代经离子束辐照处理选育出的常规粳糯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等特性,于2005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水稻耐寒性品种的苗期耐寒性鉴定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以竹青等耐寒性品种作对照,对耐寒品种云恢72及其杂交后代的耐寒性进行鉴定;并通过对2003年试验材料的干、冻前、冻后的电导率测定和冻害对茎、根重影响的调查,筛选出耐寒性极好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直254和1401。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的SCAR标记及初步定位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粳稻品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的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Y98148是1对株高近等基因系。将已经获得的3个与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分别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了3对特异性PCR引物,成功地将RAPD标记S1041525、S1076549和S1272403转化成更稳定的SCAR标记SCS1041498、SCS1076510和SCS1272388。通过Y98148×Y98149的F2代分离群体的分析,这3个SCAR标记与显性半矮秆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7.5 cM和16.3 cM,且位于基因的同一侧。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标记S1272403为单拷贝,其核苷酸序列与水稻第7染色体上2个BAC克隆B1249D05(AP006451)和OJ1212-C12(AP005604)同源性为99%,B1249D05与OJ1212-C12有23 kb的重叠区域,标记S1272403位于这个重叠区域,据此初步将显性半矮秆基因定位,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对株高表达的影响及其对GA_3的敏感性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具有显性半矮秆基因的6对高矮秆近等基因系的株高表达特性进行了比较。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抑制了茎秆节间的伸长,矮秆系倒4~5、3、2、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系的97.2%、53.3%、65.1%、61.9%和94.7%。通过对Y98149(突变体)和Y98148(野生型)在苗期和成株期对GA3反应的研究,发现Y98149较Y98148对外源赤霉素更敏感;内源赤霉素测定结果显示显性半矮秆突变体内源赤霉素含量较低,是野生型的78%。
水稻脂质氧化酶同工酶种质储藏特性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摘要:对水稻脂质氧化酶(LOX)同工酶缺失的单体及聚合体人工老化实验研究表明:不同LOX的缺失突变体之间,以LOX-1,LOX-2、LOX-3全缺的D1308、D1311的发芽率始终最高,老化指数最低;LOX-1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要大于LOX-2缺失和LOX-3缺失。LOX缺失的单体及聚合体具有较好的储藏特性,LOX的缺失对保持种子生活力和延缓稻谷陈化变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认为LOX-1的缺失阻断或延缓了LOX-2和LOX-3所启动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延缓了稻谷的陈化变质,减轻种子生活力的下降。LOX-1可能是控制稻谷陈化变质和种子衰老的关键基因。
携带显性半矮秆基因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配合力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水稻显性半矮秆基因导入不育系后对配组一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新育成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D1S和D2S作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多优于对照不育系培矮64S。因此只要选择一定类型的恢复系与D1S和D2S配组,两个显矮光敏核不育系均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水稻根茎发生机制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蛭石培养 ,研究水稻种子不同播种深度与幼苗根茎发生的关系 ,并对水稻的根茎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蛭石培养过程中根茎的发生与水稻种子植入深度有密切的关系 ,根茎的伸长长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水稻根茎长度品种间有差异 ,不同的水稻品种在相同的播种深度下根茎的表现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