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武文明(精确检索)
作者:王世济(精确检索)
作者:陈洪俭(精确检索)
15条记录
氮肥运筹方式对土壤无机氮变化、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肥运筹方式对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夏玉米生育期间土壤无机氮含量、玉米氮素积累与转运、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合理施肥,实现增产增效和轻简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18年在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进行,以庐玉9105为材料,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T1)、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常规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T3)、常规氮肥50%基施+50%大喇叭口期追施(T4)、50%常规氮肥+50%控失肥一次性基施(T5)、控失肥减氮25%一次性基施(T6)。T2~T5氮施用量为262.50 kg/hm2,T6为195.00 kg/hm2。系统分析了玉米生育期间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玉米产量、氮素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常规氮肥一次性基施T2低产低效。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通过补充玉米生长中后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促进了玉米花后氮素积累,减少花前氮素转运,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NUE)、吸收效率(NUPE)、农学利用率(NAE)和偏生产力(NPFP)比T2分别增加6.89%~11.11%、18.84%~24.48%、7.15%~9.29%、23.49%~37.88%和6.89%~11.11%。T5处理玉米开花后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高于T2,其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持续有效供应,增加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比T2分别显著减少11.58%和22.16%,玉米产量、NUE、NUPE、NAE和NPFP分别达到9535.15 kg/hm2、36.01%、0.82 kg/kg、14.00kg/kg和36.32 kg/kg,比T2分别显著增加15.00%、27.88%、10.59%、51.14%和15.00%;其效果优于常规氮肥两次施用,经济效益比常规氮肥两次施用增加706.94~1302.08元/hm2。T6与T2玉米产量、效益相当,但NUE、NUPE、NAE和NPFP分别显著增加41.96%、37.41%、38.44%和35.74%,达到氮肥高效,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因此,在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区,50%常规氮肥与50%控失肥配施,能增产增效,实现一次性施肥轻简化生产。

关键词: 玉米 控失肥 一次性施肥 产量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平原宜子粒机收夏玉米品种的播期与收获期分析

玉米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建立淮北平原玉米主产区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吐丝后有效积温与子粒含水率预测模型,基于当地气象数据,确定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适宜子粒机收的合理播期与收获期.结果表明,播期越早,产量越高.庐玉9105产量显著高于迪卡517,迪卡517子粒脱水速率快于庐玉9105.迪卡517与庐玉9105子粒含水率降至28%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873.0℃·d和943.9℃·d,降至25%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914.1℃·d和992.3℃·d.为保证子粒机收与丰产,6月5日种植与庐玉9105熟期相当的品种,收获期为10月5日,100%的年份可以保证子粒机收;播期推迟至6月15日,种植与迪卡517熟期相当的品种,10月5日收获,72.7%~90.9%的年份可以保证子粒机收.因此,在淮北平原玉米主产区将品种与播期合理运筹搭配,可兼顾玉米子粒机械直收与丰产稳产.

关键词: 夏玉米 子粒机械收获 子粒含水率 有效积温 收获日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 2019

摘要:本文总结了江淮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选地整地、催芽定植、肥料管理、移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栽培技术 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后移促进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恢复和提高花后光合性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和花后光合性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抑制根系生长,根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直径均显著降低,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抑制效应表现为: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氮肥后移对渍水后根系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氮肥后移量增加,根重、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渍水胁迫解除后18 d,N1-N4处理根长度较渍水前提高1.9~5.1倍,根表面积提高6.3~10.3倍,根直径提高0.7~1.0倍,氮肥后移对根系形态指标补偿生长效应强弱表现为: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渍水使群体叶面积系数降低9.3%~22.5%,氮肥后移可提高群体叶面积系数,较全部基施处理提高3.2%~20.7%。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灌浆期间穗位叶片的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下降,灌浆中期和末期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6.1%和28.9%,灌浆后期光合能力下降幅度高于对照,非气孔限制是导致渍水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渍水胁迫下,氮肥后移处理改善了穗位叶光合性能,光合能力优于氮肥前移处理。在苗期易导致渍害的地区适当减少基肥比例,后移氮素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能够对受渍夏玉米起到较好的补偿生长效应。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根系生长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利用Logistic方程比较不同处理的玉米子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渍水处理降低子粒千粒重最大潜力值,降幅达5.5%~10.3%;灌浆持续期缩短,最高达9 d;平均灌浆速率降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提前。氮肥后移较氮肥前移处理提高子粒最大潜力值;平均灌浆速率增大,最高达22.4%;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滞后性",最高延迟13.8%,有利于减轻苗期渍害对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通径分析表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对粒重影响较大,表现为Tm>Va>V1。苗期渍水抑制子粒灌浆速率,导致夏玉米产量下降,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灌浆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研究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但60 000和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度以75 000株/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0 000和12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2014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0591xe~((-0.0000135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4 185~98 290株/hm~2;2015年玉米产量y(kg/hm~2)与密度x(株/hm~2)方程为y=0.43136xe~((-0.0000137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2 494~98 238株/hm~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总体上玉米的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鲜百粒重下降。江淮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以52 494~54 185株/hm~2为宜。

关键词: 玉米 皖糯5号 种植密度 江淮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降低夏玉米产量,降幅达24.2%~25.7%,氮肥后移能够减轻苗期渍害对产量的影响。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大于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吐丝期最大LAI和收获指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粒叶比与产量间无显著相关性。苗期渍水7 d降低群体LAI,氮肥后移能增大穗位层和穗上层叶片的LAI以弥补穗下层LAI降低导致的群体LAI下降,且弥补的效应大于渍害导致穗下层LAI降低的效应,进而使得苗期渍水7 d下氮肥后移的群体LAI较氮肥前移增大。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渍水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增大;氮肥前移处理使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增大,但不利于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氮肥后移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吐丝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苗期渍水7 d使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量下降,吐丝后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吐丝后籽粒氮素积累量低于对照,表明苗期渍水7 d处理不利于籽粒中氮素的积累。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渍水7 d处理使氮素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显著低于对照,随着氮肥后移,氮素吸收效率提高0.9%~18.2%、偏生产力提高1.0%~17.5%。

关键词: 夏玉米 渍水 氮肥后移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 氮素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与密度对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沿淮行蓄洪区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早播(6月15日)较晚播(6月25日)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增长,渐增期有所缩短;快增期和缓增期延长。沿淮行蓄洪区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期可达60 d左右。玉米籽粒灌浆速率随吐丝后天数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玉米高产适宜收获期为10月上旬。随着播期推迟,玉米籽粒最大潜力势降低,籽粒灌浆时间缩短,但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较长。播期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增大,但渐增期灌浆速率较小。不同播期间玉米籽粒粒重的差异主要是通过渐增期灌浆速度和灌浆期持续天数决定。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籽粒粒重的影响主要是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和该时期籽粒干重积累量所致。[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密度 产量 灌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玉米‘隆平206’适宜密度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为明确玉米‘隆平206’在淮北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良种配套良法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种植密度在30000~75000株/hm2范围,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75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75000~120000株/hm2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60000株/hm2、90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与75000株/hm2处理玉米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玉米产量和密度方程为y=0.31036xe(-0.000012182x)(r=0.994**),由方程可得,该试验的最高单株生产力不超过310.36 g,玉米最高产量的密度为82085株/hm2,最高理论产量为9372.4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显著增高;倒伏率、空秆率显著增大;双穗率显著减少;穗长显著变短;行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降低。淮北地区玉米‘隆平206’适宜的密度为60652株/hm2。

关键词: 夏玉米 适宜密度 隆平206 淮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旱地土壤深松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安徽农学通报 2013

摘要:为探明土壤深松对江淮旱地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土壤深松(深松深度30cm)与不深松田间对比试验,研究深松对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根重、产量和倒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比未深松对照显著增加玉米地上部分和根系的干物质量;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21.4%;深松显著降低玉米的倒伏率,倒伏率比对照下降79.4%。

关键词: 土壤深松 玉米 产量 江淮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