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杜祥备(精确检索)
作者:习敏(精确检索)
作者:孔令聪(精确检索)
作者:吴文革(精确检索)
4条记录
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差及其与资源利用关系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kghm-2和7498.6、3977.9、9840.9kg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江淮地区 稻麦两熟 产量差 产量潜力 资源截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稻-小麦两熟种植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麦玉两熟区温光水资源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文探明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温光水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区域作物布局和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系统分析了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0-2015年逐日的气温、光照、降雨气象资料,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和季节间的资源配置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1960-2015年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日平均温度平均每10年分别升高了0.02、0.27和0.21℃,日温差平均每10年下降了0.25、0.26和0.26℃,日最低温度升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0℃、≥10℃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了60.84、54.88℃d和63.77、57.81℃d;夏玉米、冬小麦生长季和周年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降低了52.57、40.90和93.47 h;降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际间波动较大.[结论]生产上需要根据区域温、光、水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优化周年气候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种植模式,提出该区域与自然资源适配的麦玉两熟种植资源高效优化利用模式.

关键词: 麦玉两熟 资源分布 演变趋势 周年变化 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区域稻麦两熟制周年资源分配、利用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自然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尚不明确,限制了该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江淮区域不同地区多年多点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高产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两熟制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小麦季和周年辐射均呈降低趋势,水稻季沿淮和江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小麦季积温呈增加趋势、水稻季大部分呈降低趋势,周年沿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江淮和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降雨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总体呈增加趋势.江淮地区周年辐射量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辐射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3.1%、51.9%,籼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5.0%、49.8%.江淮地区从北向南累积积温和降雨量逐渐增加,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积温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为38.5%、67.3%,籼稻-小麦模式为40.7%、65.1%;小麦季、水稻季降雨分配率在2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沿淮地区为32.8%、70.5%,江淮地区为40.8%、64.7%,沿江地区为46.2%、57.2%.当前生产模式下,江淮区域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以水稻产量所占比重最高,平均为57.0%.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沿淮地区显著高于江淮地区和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小;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不同模式间差异较小;周年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且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区域间作物光能生产效率差异较小,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区降雨生产效率变异较大,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以沿淮地区大于江淮地区,显著高于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应以合理配置季节间辐射为主,兼顾降雨和积温.不同地区应结合气候资源配置特点,通过合理的播栽期、周年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搭配等栽培措施将部分光热资源调配给水稻,实现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

关键词: 江淮区域 稻麦周年两熟 种植模式 资源配置特征 分配率 资源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