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杜祥备 1 ; 孔令聪 1 ; 习敏 2 ; 吴文革 2 ; 陈金华 3 ; 岳伟 3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3.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资源配置特征;分配率;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9 年 27 卷 007 期
页码: 1078-10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种植模式自然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尚不明确,限制了该区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江淮区域不同地区多年多点水稻-小麦种植模式高产试验数据分析,明确两熟制季节间资源分配特征、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8—2017年小麦季和周年辐射均呈降低趋势,水稻季沿淮和江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小麦季积温呈增加趋势、水稻季大部分呈降低趋势,周年沿淮地区呈增加趋势,江淮和沿江地区呈降低趋势;降雨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总体呈增加趋势.江淮地区周年辐射量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辐射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3.1%、51.9%,籼稻-小麦模式分别为55.0%、49.8%.江淮地区从北向南累积积温和降雨量逐渐增加,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小麦季、水稻季积温分配率粳稻-小麦模式为38.5%、67.3%,籼稻-小麦模式为40.7%、65.1%;小麦季、水稻季降雨分配率在2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沿淮地区为32.8%、70.5%,江淮地区为40.8%、64.7%,沿江地区为46.2%、57.2%.当前生产模式下,江淮区域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以水稻产量所占比重最高,平均为57.0%.小麦季积温生产效率沿淮地区显著高于江淮地区和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较小;水稻季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不同模式间差异较小;周年积温生产效率不同地区间差异显著,且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不显著.区域间作物光能生产效率差异较小,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地区降雨生产效率变异较大,小麦季、水稻季和周年均以沿淮地区大于江淮地区,显著高于沿江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江淮区域稻麦周年两熟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应以合理配置季节间辐射为主,兼顾降雨和积温.不同地区应结合气候资源配置特点,通过合理的播栽期、周年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搭配等栽培措施将部分光热资源调配给水稻,实现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双提升.
-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 阮新民,陈曦,岳伟,占新春,从夕汉,杜弘杨,施伏芝,罗志祥. 2021
[2]稻麦两熟系统适期晚播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习敏,杜祥备,吴文革,孔令聪,陈金华,岳伟,许有尊,周永进. 2020
[3]蒙城试验区菜套玉米—菜种植模式的效益及栽培技术. 张祥明. 2001
[4]蒙城砂姜黑土试验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张祥明. 2000
[5]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张向前,徐云姬,武盼盼. 2019
[6]4种多元多熟种植栽培技术的经济评价. 王光宇,胡永年,赵仁渠. 2001
[7]水稻“一种两收”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徐秀娟,周永进,许有尊,孙雪原. 2015
[8]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优质牧草种植模式探讨. 徐智明,李争艳,贾玉堂.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施肥方式与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张琪;张乐;季雅岚;周永进;许有尊;李忠;吴红淼;吴文革
关键词:水稻产量;侧深施肥;氮肥利用效率
-
安徽省10-12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冬小麦适宜播期分析
作者:邓骋;赵莉;杨太明;陈金华;包琪;白群升;何贤芳;林勇翔;汪建来
关键词:安徽省;冬小麦;冬前积温;时空变化;适宜播期
-
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稻米品质评价方法
作者:岳伟;陈曦;曹强;陶杰;阮新民
关键词:稻米品质;气温;辐射;日较差;评价模型
-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及技术要点
作者:吴华宇;吴红淼;李忠;吴文革
关键词: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资源高效;产量
-
氮添加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作者:韦傲萍;王小华;任兰天;吴文革
关键词:氮添加;氧化亚氮;荟萃分析;草地
-
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抗逆固氮防衰栽培技术
作者:陈小飞;金文俊;雷伟侠;孔令聪;黄志平;杜祥备
关键词:抗逆;固氮;防衰;栽培技术
-
安徽稻油两熟制不同种植方式下气候资源配置和演变
作者:金文俊;陈小飞;陈金华;韦志;雷伟侠;孔令聪;杜祥备
关键词:稻-油复种;资源配置;气候变化;种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