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杜世州(精确检索)
作者:张耀兰(精确检索)
作者:刘永华(精确检索)
12条记录
秸秆还田与肥料运筹对冬小麦‘皖麦52’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氮磷钾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以冬小麦‘皖麦52’为试验材料,在长期小麦-玉米连作试验地上对一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氮磷钾肥运筹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年秸秆全量还田除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显著外,对产量及其他构成影响均不显著,同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千粒重最高的处理是N24P12K12(41.5g);不同氮磷钾肥运筹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极显著,产量最高的施氮水平为N30P12K12(8572.5kg/hm2),施磷水平为N36P18K12(9028.5kg/hm2),施钾水平为N36P12K12(8500.5kg/hm2),除钾肥运筹对穗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其他产量构成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还田与施氮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影响不显著,与施磷互作除对穗粒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产量及其他构成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与施钾互作除对小麦产量及穗粒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对其他构成影响均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玉米秸秆还田 肥料运筹 调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超高产小麦的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规律,通过17个品种试验,分析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早期,超高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较常规品种低,但在成熟前10 d内,其灌浆速率较高,成熟前10 d两者灌浆速率分别为1.74,1.15.gd-1(千粒)。年份间品种特性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不尽一致,小麦产量与面粉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参试超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粉质仪质量数平均为99.0和99.8。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 灌浆速率 品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肥料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达9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每公顷吸收氮、磷、钾量分别为259.25~315.00 kg、82.86~89.70 kg、224.67~305.28 kg;形成100 kg子粒消耗的氮、磷、钾量分别为2.93~3.19 kg、0.87~1.04 kg、2.47~3.27 kg。两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显著提高,当基追比例为6∶4~4∶6时,烟农19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高于皖麦50,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收获指数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氮素利用效率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植株随吸氮量的增加,子粒形成产量增幅减弱。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拔节期追肥的适宜的氮素基追比例为5∶5~4∶6。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养分吸收利用 氮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优质种植中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307.5~322.5 kg.hm-2(其中有机氮37.5~52.5 kg.hm-2,化肥氮270 kg.hm-2)、基追比例为5∶5的条件下,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最高,产量分别达到9 497.10和9 857.55 kg.hm-2,以始花期追氮产量最低。粗蛋白、湿面筋含量、Z-沉降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指标均随追氮时期推迟而提高,强筋品种烟农19在拔节期以后追氮的品质均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粗蛋白含量≥14%)。各氮肥利用参数基本以拔节期~孕穗期处理较高,追氮时期前移和后移均使各参数降低,拔节期~孕穗期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综合两个年度的结果,淮北地区小麦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追氮时期以拔节期~孕穗期为佳,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

关键词: 小麦 淮北地区 追氮时期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超高产小麦 生理指标 品种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安徽省淮北地区7个小麦高产品种,对其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灌浆过程可以用Logistic方程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0 1,达到显著水平,拟合效果良好。相关分析表明,粒重主要是由快增期持续时间和缓增期速率决定的,与整个灌浆期持续期和平均灌浆速率正相关。在小麦灌浆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越快,持续时间越长,干物质积累越多,粒重就越高。

关键词: 高产小麦 灌浆特性 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在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济麦20、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307.5~322.5 kg(其中化肥氮270 kg)、基追比例10∶0~4∶6范围内,济麦20、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分蘖期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以上结果说明,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50%基施5、0%~60%拔节期追施为宜,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a的超高产水平。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水平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确定安徽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中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施有机氮42~56 kg/ha基础上,每公顷施氮量0~360 kg范围内,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济麦20和皖麦50在施氮量300 kg/ha时籽粒产量最高,但与施氮量为240 kg/ha的处理差异不显著;烟农19则以施240kg/ha氮素时籽粒产量最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加大均呈增加趋势,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大呈下降趋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指标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40~300 kg/ha。

关键词: 小麦 氮素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北地区夏玉米肥料配合施用技术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讨适宜淮北地区的夏玉米优质高产施肥技术。[方法]以淮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生长期间施肥设置氮磷钾肥不同用量的10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玉米产量与施氮量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491.12+15.99X-0.30X~2(R=0.987 7~(**)),磷肥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在施磷量较大时,随施磷量的增加,磷肥对产量影响作用减弱,施钾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100 kg籽粒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平均分别为2.87、0.90、2.09 kg。10个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9.68%、35.43%、50.01%。施肥对玉米株型结构、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氮磷钾含量及籽粒品质影响不大。[结论]淮北地区产量为10 500 kg/hm~2夏玉米的适宜施肥量为:N 300~375 kg/hm~2、P_2O_575~90 kg/hm~2、K_2O 75~90 kg/hm~2。

关键词: 夏玉米 施肥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