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庆岗(精确检索)
作者:吴义景(精确检索)
作者:钱坤(精确检索)
5条记录
5个安徽地方猪种和5个引进猪种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养猪 2018

摘要:采用30个微卫星DNA标记检测5个安徽地方猪种(定远猪、圩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皖南花猪)和5个引进猪种(巴克夏、杜洛克、皮特兰、大约克夏、长白)的等位基因,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F统计量、Nei's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380个等位基因,10个猪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有效等位基因数2.274 2~4.513 1,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96 3~0.777 7,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466 8~0.750 4,安徽地方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均高于引进品种。5个安徽地方品种和5个引进品种的遗传分化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59 1~0.239 4和0.113 1~0.407 5。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的基因流平均分别为1.418 7和0.887 3。10个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341 4~1.628 6和0.196 2~0.710 8。聚类分析显示,5个地方品种和5个引进品种分别聚为一类,地方品种中圩猪和安庆六白猪首先聚为一小类,再与定远猪聚为一小类,皖南黑猪和皖南花猪单独聚为一小类,最后聚为地方品种类中;引进品种中,杜洛克与大约克夏首先聚为一小类,再先后与长白、巴克夏聚为一小类,最后与皮特兰聚在引进品种类中。该研究中30个微卫星座位在10个品种猪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客观地反映了5个安徽地方品和5个引进品种的遗传关系和遗传分化,为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研究引进品种的多样性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地方猪种 引进猪种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养和圈养模式下圩猪生长及胴体品质的比较分析

养猪 2017

摘要:为了探索出地方圩猪合理的生长肥育模式,选择60 kg左右的圩猪20头,分为圈养组和放养组,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圈养组按照常规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放养组白天山林放牧,自由活动和觅食,早晚各补饲1次精饲料,两组饲养至90 kg体重结束。两组分别选择6头90 kg的试验猪进行屠宰,并进行肉质和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放养组日增重为259.1 g,极显著低于圈养圩猪的373.2 g(P<0.01);放养组料重比为3.12,体重增长1 kg,放养组比圈养组少消耗0.98 kg精饲料;放养组的肩胛后沿处、最后肋处、腰荐结合处和倒数第3、4肋处背膘厚分别是51.33 mm、27.35 mm、47.10 mm和37.96 mm,分别比圈养组下降24.4%、32.3%、12.4%和33.1%,差异显著(P<0.05),而屠宰率、眼肌面积差异不显著(P>0.05);放养组的肌内脂肪含量为1.82%,极显著低于圈养组(P<0.01),而pH_(45)、pH_(24)、肉色(L、a、b)、失水率、拿破率、肌肉水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放养组的酪氨酸(P<0.01)和赖氨酸含量(P<0.05)显著高于圈养组,其他氨基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放养模式虽然延长了饲养周期,但减少了饲料的消耗量,显著降低了脂肪的沉积,提高了酪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是圩猪生长肥育较好的一种饲养模式。

关键词: 圩猪 饲养模式 胴体 肉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乳杆菌对产后母猪初乳品质及免疫水平的影响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7

摘要:试验研究旨在探索益生乳杆菌改善母猪初乳品质及产后免疫水平的效果。将相同胎次的60头母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为对照组、益生罗伊氏乳杆菌组、益生唾液乳杆菌组。试验周期为84d,配种后30d至分娩。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组母猪初乳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唾液乳杆菌组(P<0.05),乳糖、脂肪和非脂固形物含量三个组无显著差异(P>0.05);罗伊氏乳杆菌组母猪血清白介素2,α、β-干扰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母猪日粮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益生罗伊氏乳杆菌可提高产后母猪初乳品质及免疫水平。

关键词: 益生乳杆菌 母猪 初乳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圩猪体重非线性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养猪 2017

摘要:对圩猪进行了生长曲线拟合,自出生开始每30 d称1次体重,根据平均体重分别利用Logistic、Bertalanffy、Gompertz模型进行生长曲线拟合,结果显示Gompertz模型拟合度最高(R~2=0.999 7),其他两种模式也相对较高,均高于0.997;从极限体重(成熟体重)和最大日增重看,Gompertz模型的极限体重和最大日增重分别为174.94 kg和579.21 g,较符合圩猪的体重和日增重范围,因此,Gompertz模型最适合圩猪的生长发育过程,Gompertz方程为:W=174.94 exp[-4.23 exp(-0.006 t)],其拐点分别是(240.29 d,64.36 kg)。

关键词: 圩猪 生长曲线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效果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益生罗伊氏乳杆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昆明鼠的效果、剂量及潜在机制。将96只昆明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昆明鼠饲喂商品化基础日粮,对照组饮用自来水,低、中、高剂量组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0×10~6、1.0×10~7及1.0×10~8 CFU/mL罗伊氏乳杆菌。试验期为28d,试验结束后称重,计算昆明鼠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及料重比(F/G);并灌胃致病性大肠杆菌(4.98×10~9 CFU/mL),观察小鼠死亡率;检测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数量。结果显示,中剂量组小鼠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死亡率、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浓度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力(T-AOC)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小鼠饮水中添加罗伊氏乳杆菌可提高生长性能,改善攻毒后机体抗氧化力和盲肠菌群结构,降低血清大肠杆菌肠毒素含量和小鼠死亡率,有效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其中添加1.0×10~7 CFU/mL伊氏乳杆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罗伊氏乳杆菌 昆明鼠 致病性大肠杆菌 抗氧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