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茶树品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研究
《茶业通报 》 2024
摘要:本研究以祁门红茶的当家茶树品种‘祁门种’为对照,通过持续3年的红茶样品制作和感官审评,评估了8个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祁门红茶适制性。结果表明:‘凫早2号’‘皖茶4号’红茶的甜香与‘祁门香’的甜香类型符合度较高;‘凫早2号’鲜叶加工的祁门红茶,外形、香气、滋味和叶底品质好;‘皖茶4号’鲜叶加工制成的祁门红茶,外形、香气和叶底品质较好,滋味厚度稍弱;‘凫早2号’比‘皖茶4号’更容易加工形成花香的祁门红茶;‘舒茶早’鲜叶可以加工红茶,甜香较高,但是干茶色泽略深、内质不突出。
关键词: 祁门红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凫早2号’ ‘皖茶4号’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低温烘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烘焙提香对白化品种绿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叶1号’绿茶为材料,设置不同时间烘焙处理(60℃,0、40、80、120 min),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仪(UHPLC-Q-Exactive/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白叶1号绿茶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60℃烘焙40 min有利于白叶1号绿茶品质的提升,随着烘焙时间增加,茶汤浓度和香气强度下降,涩味凸显。总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随着烘焙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儿茶素组分除GC、C、GCG以外,其余组分含量均随烘焙时间增加而先升后降。UHPLC-Q-Exactive/MS共鉴定出61个类黄酮化合物,其中38个具有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7个组间差异的关键化合物,包含5个黄酮醇苷、木麻黄素以及原花青素B4,这些物质在烘焙80 min和120 min后明显下降。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随着烘焙时间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呈上升趋势。二甲基硫、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庚醛、2-己烯醛、正壬醛、苯甲醛、1-辛烯-3-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Ⅱ、香叶醇、β-紫罗兰酮、雪松醇是影响白叶1号绿茶的关键香气成分(ROAV>100)。香气特征贡献度(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分析显示,烘焙40 min茶样中复杂气味总ACI最低,愉悦香气总ACI最高,而烘焙120 min茶样则相反。本研究结果为白化品种绿茶加工中烘焙提香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化品种绿茶 烘焙 非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轨道阱质谱
太平猴魁茶栽培品种‘柿大茶’品系间代谢物及遗传进化分析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柿大茶’为有性系茶树品种,其嫩梢是加工太平猴魁绿茶的主要原料。本研究为探究‘柿大茶’品系(高家早、黄种、柿大茶2号、柿大茶6号和广阳早)与非‘柿大茶’茶树品种(凫早2号和舒茶早)加工绿茶品质以及遗传进化的差异,对7个茶树品种绿茶中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同时基于RNA-seq技术分析7个茶树品种中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及遗传背景差异。结果显示,除舒茶早绿茶外,儿茶素类物质及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其余品种绿茶中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在各品种绿茶中有显著性差异。‘柿大茶’绿茶茶汤中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茉莉酮等呈花香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柿大茶’品系广阳早与凫早2号、舒茶早中的全基因组转录水平变化较为接近,在主成分分析中与其他‘柿大茶’品系分布在不同象限。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非‘柿大茶’凫早2号和舒茶早亲缘关系更接近,并与‘柿大茶’品系广阳早、黄种亲缘关系较接近,而与高家早、柿大茶2号和6号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进一步分析显示,与花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普遍在‘柿大茶’品系中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异‘柿大茶’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为后续分析茶树花香类化合物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柿大茶’ 太平猴魁绿茶 挥发性成分 非挥发性成分 转录分析
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及咖啡碱差异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以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绿茶滋味品质和代谢物差异,对广德市6 个白化品种绿茶(奶白茶)和14个黄化品种绿茶(黄金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奶白茶滋味鲜爽而收敛性略弱;黄金芽茶滋味收敛性强而鲜度低于奶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呈现鲜味、甜味的游离氨基酸在奶白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黄金芽茶,而贡献收敛性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含量以及呈现苦味的咖啡碱含量在奶白茶中显著低于黄金芽茶.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表明导致两种绿茶滋味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有 7 种,分别是茶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味觉活性值(Dot)最高的EGCG在黄金芽茶中的呈味贡献显著高于奶白茶.因此,游离氨基酸、儿茶素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导致白化和黄化茶树品种绿茶滋味不同.
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中国茶叶加工 》 2023
摘要:以'凫早 2 号'茶树的一芽一叶鲜叶制成的祁门红茶为材料,以无烘焙为对照,60℃条件下烘焙 30 min、60 min、90 min的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感官审评和挥发性成分检测分析,探究烘焙对祁门红茶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焙处理后的茶样香气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烘焙 30 min能较好地保持祁门红茶特有的香气特征,提高茶汤滋味品质,随着烘焙时间延长,香气和滋味感官品质逐渐下降.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香叶醇、苯乙醛和水杨酸甲酯是区分不同烘焙处理祁门红茶香气变化的主要差异化合物.研究结果可为祁门红茶加工过程中的烘焙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茎和叶对祁门红茶品质的贡献分析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叶片、茎对祁门红茶品质的贡献,本研究以'凫早2号'茶树品种为实验材料,将其嫩叶、嫩茎、单芽和完整芽叶(一芽二叶为主)分别制成红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结合感官审评、喜好度评价,深入分析4种红茶的香气、滋味品质及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4种红茶香气类型均为甜香型,一芽二叶红茶甜香较高;芽红茶滋味鲜爽度较高;嫩茎加工红茶喜好度评价得分最高.代谢物分析显示,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在芽红茶中最高,在茎红茶中最低;游离氨基酸在茎红茶中显著富集,达到80mg/g;槲皮素及其芸香糖苷在茎红茶中含量较高,而山柰酚-3-O-葡萄糖苷及其芸香糖苷在叶片红茶中含量最高.4类红茶的茶红素类/茶黄素类比值分别为11.6(一芽二叶红茶)、9.4(芽红茶)、14.6(叶红茶)和8.2(茎红茶)..挥发性代谢物分析显示,茎红茶中的挥发性物质总量(32.37 μg/g)显著低于芽红茶(100.01 μg/g)、叶片红茶(95.67 μg/g)及完整芽叶红茶(92.42 μg/g);苯甲醛、苯乙醛及吲哚在茎红茶中含量较高,而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及芳樟醇氧化物在叶片红茶中的含量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嫩茎富含游离氨基酸及叶片中丰富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对祁门红茶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祁门红茶 感官审评 滋味成分 挥发性化合物 糖苷类香气前体
基于UPLC-MS/MS方法分析绿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常温贮藏中的动态变化(英文)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非挥发性代谢物在绿茶贮藏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将贮藏温度设定为37℃以处理绿茶样,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离子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条件下(15、40、80、120 d)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以-80℃贮藏绿茶为对照,37℃贮藏40 d后绿茶干茶、茶汤色泽开始转变。儿茶素类物质在37℃贮藏40 d内,变化不显著,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则显著降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共鉴定出684种化合物,其中77种化合物在绿茶贮藏中有显著变化,为特征性差异化合物,且主要是多酚类、脂类及有机酸类物质。与鲜味相关的化合物十八二烯-6-炔酸在贮藏40 d后极显著降低;在贮藏80 d的绿茶中已经无法检测到该化合物。与茶汤色泽、滋味相关的茶黄素-3-儿茶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上升。类黄酮代谢分析显示,黄酮糖苷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脂质代谢分析表明,脂类物质中的三酰基甘油类和二酰基甘油类物质在贮藏15 d即发生显著变化;游离脂肪酸类物质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和脂质类化合物在绿茶贮藏进程中变化较为显著,对绿茶的品质下降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绿茶 贮藏 非挥发性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 类黄酮代谢 脂质代谢
渥堆对黑茶色泽形成的作用及适度判别分析
《中国茶叶加工 》 2022
摘要:渥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快速准确判别渥堆程度,成为加工的关键。色泽作为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渥堆中变化大、直观性强,可用于渥堆程度的判别,为探究建立一种基于色泽变化判断渥堆程度的快速方法。实验开展了渥堆过程中叶与茶汤色泽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渥堆中叶色整体由绿向黄变化,主要是色泽a、b值显著增加,叶脉色泽变化速率显著快于叶片,温度与含水量对渥堆叶色泽变化有显著影响,前者主要影响红色a值,后者主要影响L、a、b值;(2)渥堆中汤色由浅绿明亮向黄亮转变,主要是汤色b值显著增加,温度与汤色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含水量无显著性影响;(3)叶片、叶脉a值与渥堆进程图像变化及感官品质形成呈现线性趋势关系,可用于建立色泽判别渥堆程度模型。结论:渥堆过程中叶色与汤色呈现显著向黄色转变,叶片、叶脉a值与渥堆进程呈现一定的线性趋势,基于此分别建立叶片、叶脉a值与感官审评结果相对应的评价模型:(1)y=-0.0872x~2+0.4086x+96.345(R2=0.721);(2)y=-0.0247x~2+0.4996x+96.323(R2=0.8577),通过渥堆中叶片、叶脉a值的快速测定,预测渥堆感官结果,能够快速辅助制茶师判别渥堆程度,对提升黑茶加工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湿高雾环境下红茶发酵图像实时采集系统研制
《农业工程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高湿高雾的红茶发酵场景下,无法实时采集图像的问题,该研究基于加热除雾防潮装置与工业相机系统,设计了高湿高雾环境下红茶发酵叶图像实时采集系统.系统主要由工业相机、镜头、加热除雾防潮装置、面光源、固定支架、控制软件与电脑组成.利用该系统采集单芽、叶片、茎、一芽二叶的发酵进程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提取发酵叶的颜色特征信息;利用茶叶感官审评、发酵叶色泽与气味变化的方法,将采集的1564张图像分为发酵轻、偏轻、适度、过度4个带有红茶品质标签的数据集,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通过MobileNetV3+Vision Transformer技术搭建深度学习模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95.68%;开发的可视化红茶发酵程度判别软件,可以实现红茶发酵程度有效预测与结果输出.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图像实时采集系统可为红茶发酵程度智能化判别装备研发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可视化 发酵 图像分析 红茶 氧化铟锡镀膜玻璃 加热除雾 图像实时采集系统
香叶醇生物合成相关基因NUDX1的进化分析
《茶叶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茶树中存在2个亚细胞定位不同的NUDX1基因(CsNUDX1-cyto和CsNUDX1-chlo),其中定位于细胞质的CsNUDX1-cyto基因与香叶醇生物合成密切相关.为探究NUDX1基因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序列、功能差异及其在物种间的进化,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克隆、进化树构建、代谢物分析、功能验证等分析了该基因在茶树与非茶树植物中的进化以及香叶醇积累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基因库中组装的CsNUDX1s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RT-PCR克隆显示4个阿萨姆变种和4个中国变种茶树中均有CsNUDX1-cyto和CsNUDX1-chlo的阳性克隆,且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利用Phytozome网站数据进行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共有58个植物中存在CsNUDX1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植物物种间较为保守,在低等植物藻类基因组中也存在;在单子叶禾本科植物中,除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泛基因组中存在蛋白序列匹配率大于58%的目的基因,其余均较低,尤其是在部分禾本科植物中该基因存在缺失.代谢物分析表明15个禾本科植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品种鲜叶中均未检测到香叶醇的合成,而4个茶树品种嫩梢中香叶醇含量为0.87~4.12μg·g-1.此外,茶树CsNUDX1s基因在幼嫩叶片中有高表达;阿萨姆变种茶树佛香3号的CsNUDX1-cyto同样具有合成香叶醇的功能.本研究表明,NUDX1基因广泛存在植物基因组中,在茶树基因组中存在2个CsNUDX1s基因,并与茶树叶片中香叶醇的合成相关.
关键词: 香叶醇 NUDX1基因 进化分析 Phytozome 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