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关键词: 技术;关键技术;淮北地区;地区;高产关键;技术研究;小麦;关键;淮北;研究与应用;小麦超高产;研究;旱作;超高产;高产
第一完成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1
- 相关文献
[1]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未文良,汪建来,张文明,赵莉,姚大年. 2007
[2]淮北地区小麦高产途径的研究. 孔令聪,汪芝寿,曹承富. 1990
[3]沿江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机械化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季一胜,杨飞,吴晓鹏,陈刚,许用尊,夏海生,孙雪原. 2017
[4]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追氮时期研究.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张四华. 2010
[5]淮北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张向前,李玮,陈欢. 2018
[6]沿淮淮北绿豆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姚莉,赵冬,周斌,张丽亚. 2014
[7]江苏省水稻大面积高产原因及关键技术探析. 吴文革. 2005
[8]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曹军,高峰,李学章,牛泉清,杨剑波. 2014
[9]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1
[10]安徽省小麦秋种关键技术. 汪芝寿. 2001
[11]淮北地区9个小麦品种(系)遗传型稳定性的初步探讨. 吴根娣,季昌好,王瑞. 1991
[12]淮北生态区短季棉种植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周得宝,徐茂林,窦乐,何团结. 2017
[13]淮北地区玉米‘隆平206’适宜密度研究. 王世济,武文明,韩坤龙,陈洪俭. 2014
[14]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及其系谱. 吴清鹄,张志勇. 1993
[15]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的适宜收获期研究. 吴兰云,徐茂林,周得宝,陈洪俭,陈现平,李建花,李金才. 2010
[16]夏大豆3000kg/hm~2栽培技术指标与技术操作规程. 张磊,戴瓯和. 2003
[17]淮北稻麦吨粮田建设中水稻高效开发与高产配套技术探讨. 汪强. 1993
[18]淮北地区温室越冬番茄栽培技术. 刘天宝,刘才宇,赵贵云,朱培蕾,吴国喜,朱秀蕾. 2009
[19]阜南县主要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 项田夫,王省业,朱炜华,李治才,胡永年,王光宇. 2000
[20]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赵竹,李玮,陈欢,张向前.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合肥市"粮头食尾"发展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朱丽君;刘枫琪;张耀兰;张扬
关键词:粮头食尾;产业链;转型升级;SWOT
-
安微省不同生态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评价
作者:李玮;乔玉强;曹承富;丁永刚;陈欢;赵竹;杜世州;张向前;尚云秋
关键词:冬小麦;产量;土壤肥力;生态区;安徽省
-
基于SWOT分析的安徽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研究
作者:刘枫琪;朱丽君;张耀兰
关键词:小麦;全产业链;SWOT分析
-
基于生产托管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探析
作者:陈欢;汪永武;马斐;曹承富;吴子峰;乔玉强;李玮;张向前;赵竹;丁永刚;侯君佑;储艳梅;韩佩杰;杜世州
关键词:农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生产托管;安徽省
-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作者:丁永刚;陈欢;曹承富;乔玉强;赵竹;李玮;张向前;杜世州
关键词:小麦;光能利用率;光能资源利用;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产量
-
大豆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
作者:张向前;杜世州;乔玉强;曹承富;李玮;赵竹;陈欢;丁永刚;尚云秋
关键词:大豆;根干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蛋白质含量
-
安徽省发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方文红;张耀兰
关键词:数字乡村;智慧农业;问题;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