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小麦抗(耐)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新品种选育;品种;霉病;赤霉病;品种选育;研究;选育;新品种;小麦

第一完成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1998

摘要: 该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科研新成果。小麦赤霉病是影响江淮地区小麦高产和优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赤霉病不仅会造成减产,而且会恶化籽粒品质和种用价值,带病的籽粒含有毒素,用作粮食或饲料,影响人畜健康,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采用轮回选择和离子注入诱变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正确处理了“丰”与“抗”并重得关系,先后选育出皖麦16、23、26、27、32、42和43号等7个新品种,其共同的特点是:高产、优质,对赤霉病抗(耐)性强,特别是皖麦27号,更是集高产、优质、 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于一身的白皮品种,1997年获国家科委、农业部公布的"九.五"第一批新品种“后补助”。因地制宜推广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地区赤霉病为害的问题,抗穗发芽的白皮品种也相应降低了本地区种植白皮麦穗发芽的风险,从而为小麦高产、优质提供了可能。随着这几个品种的推广,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8年6月为止,皖麦27等前四个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200余万亩,增产粮食50477万公斤,增产效益73058万元。于1999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后,皖麦27、32、42、43等相继审定,面积进一步扩大,又累计推广660万亩,增收小麦26400万公斤,增收节支31680万元,以上共累计推广1860余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04738万元。由于这几个品种对赤霉病抗(耐)性强,生长期间可以少防病或不防病,不仅节省了防治费用,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故其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该研究育成的品种,主要应用于江淮地区,并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射,应用前景广阔。

  • 相关文献

[1]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效应分析. 张琪琪,刘方方,万映秀,曹文昕,李炎,李耀,张平治. 2024

[2]番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杨赞林,甘斌杰. 2001

[3]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杨赞林,甘斌杰,汪建来,王瑞,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赵斌. 2001

[4]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2

[5]36%多·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研究. 胡飞,王学峰,谷春艳,苏贤岩,李瑞雪. 2010

[6]小麦抗(耐)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杨赞林,甘斌杰. 1999

[7]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任学祥,苏贤岩,范富云,王友定,迟雨,李钊,叶正和. 2023

[8]江淮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张彩丽. 2014

[9]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比较. 谷春艳,潘锐,白杨,杨雪,王学峰,臧昊昱,陈雨,高同春. 2020

[10]安徽沿淮麦区赤霉病防治对22个小麦品种产量和产值影响. 何贤芳,赵莉,刘泽,汪建来,吴子峰. 2020

[11]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3

[12]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 刘方方,张琪琪,万映秀,曹文昕,李耀,李炎,张平治. 2023

[13]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响应及其对千粒重的影响. 何贤芳,赵莉,刘泽,汪建来. 2018

[14]皖麦31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研究. 王瑞,季昌好,吴根娣,汪建来,张平治. 2003

[15]皖棉10号的选育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张翼,吴德祥,路曦结,何团结,郑曙峰,阚画春,韩文兵,刘利平. 1999

[16]茶树新品种“黄山早芽”选育报告. 江济和. 1994

[17]烤烟新品种川烟102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孙学永,雷强,肖勇,郭仕平,段旺军,刘炎红,祖朝龙,朱启法,杨兴有,余祥文,钱宇,陈志华. 2024

[18]中早熟番茄新品种皖粉2号的选育及栽培. 方凌,张其安,董言香,廖华俊,方道胜. 1999

[19]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选育与配套技术. 汪强,徐桂珍,赵莉,王本超,曹文昕,张子福. 2009

[20]桃新品种皖农1号的选育. 孙云开,王清明,潘海发,盛玉,周晖,张金云.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