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稻曲病;水稻稻曲病;技术;水;流;稻;技术研究;流行;水稻;流行规律;研究;曲病;规律
第一完成单位: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1
摘要: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来源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安徽水稻、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演变及防控技术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2006BAD02A06-21。水稻稻曲病 (Ustilaginoidea virens (Cke) Tak)是危害水稻穗部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世界及我国水稻产区分布较为广泛且日趋严重。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变化,水稻品种和杂交组合的变化,生产条件改善和生产水平提高,此病愈来愈越突出、严重。在一些地区已跃升为地方性主要病害,并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课题针对稻曲病研究的薄弱环节,就其初侵染源、最适侵染时期、防治措施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省和全国农业生产服务,保障粮食安全。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课题以试验室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目前我省对水稻稻曲病研究的空白及生产上化学防治盲目的现状,重点研究稻曲病流行规律及防治适期,并筛选或开发出低毒、高效、环保型化学防治药剂。具体技术方案和效果如下: 1)稻曲病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筛选出稻曲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培养基,研究碳源和氮源及其浓度、无机盐、温度、pH值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2)稻曲病流行规律的研究。通过田间孢子捕捉试验监测稻曲病菌田间孢子释放规律;通过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进行人工接种诱导发病试验研究稻曲病菌侵染适期或水稻易感生育期;对安徽省部分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并通过调查统计建立稻曲病引起的水稻产量和精米率损失模型。 3)稻曲病防治适期的研究。通过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化学防治试验,结合田间稻曲病菌孢子释放规律监测试验结果及不同水稻生育期人工接种诱导发病试验结果,明确水稻稻曲病化学防治适期。 4)水稻稻曲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对对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咪鲜胺、苯菌灵、多菌灵、戊唑醇、井岗霉素、松脂酸铜等多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进行复配研究的初筛选,进而对有明显增效作用的组合按Hosfall法进行毒力测定试验,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 5)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的研究开发。对(4)中筛选出来的复配组合进行农药制剂的研究开发,根据毒力效果、协同系数及生产实际选用最佳组合,确定制剂有效成分含量和剂型,优化生产工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产品企业标准并推广应用。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明确了安徽省不同生态区稻曲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差异,筛选了培养基配方,为其它研究奠定了基础。 2)探明了水稻稻曲病主要流行规律,为病害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1)水稻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时期及孢子田间释放规律研究 水稻稻曲病菌主要侵染时期为孕穗期,其中孕穗前、中期尤为重要;稻曲病菌孢子初见于7月上旬末-中旬,7月下旬-8月初数量缓慢上升,8月下旬田间显症后数量急增,9月-收割前数量保持平缓下降趋势,晴天稻曲病菌孢子释放以夜间释放为主,其中24时至次日3时捕捉量最高,阴雨天几乎全天释放; (2)水稻稻曲病损失估计研究 建立了不同类型水稻(粳、糯、籼)稻曲病危害的产量损失、精米损失估计的量化模型。 3)明确了水稻稻曲病的药剂防治适期 依据稻曲病菌孢子释放等流行规律,结合多年多点及不同性质的药剂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进行稻曲病田间防效试验,确定了水稻稻曲病防治适期为水稻剑叶剑叶展开期,提前或推迟施药均明显降低防治效果。 4)研制开发了防治稻曲病的新药剂 对多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烯唑醇:咪鲜胺按1:5的最佳配比,同时从制剂成本、安全性和生产可行性综合分析,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药剂比较防效试验,最终确定烯唑?咪鲜胺配方组合;经相关试验及经济效益、生产可行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了30%烯唑?咪鲜胺悬乳剂的生产配方并进行了30%烯唑?咪鲜胺悬乳剂大田防治效果验证,研制了产品生产工艺,制定出产品企业标准。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项目研究成果自2007起至2010年在巢湖、滁州、凤台、凤阳、霍邱、寿县、桐城和颍上等地用于稻曲病病情测报和989万亩次的防治,新增产值10.61亿元。成果的应用转化,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稻曲病的盲目多次施药,大大减少了用药量及施药用工,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安全性高。
- 相关文献
[1]安徽水稻稻曲病菌寄生适合度研究. 吴向辉,张学成,任学祥,谷春艳,胡飞,王学峰,苏贤岩. 2016
[2]安徽省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抗性评价. 张爱芳,陈雨,杨雪,王春林,王文相. 2014
[3]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张效忠,台德卫,杨庆文. 2005
[4]安徽省水稻主栽及后备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研究(英文). 苏贤岩,叶正和,丁克坚,陈莉,王学峰. 2012
[5]安徽省水稻品种稻曲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胡逸群,郑求学,陈晴晴,沈文杰,张爱芳. 2021
[6]井冈霉素与氧化亚铜复配制剂对水稻稻曲病防效测定. 王学峰,张勇,高同春. 2005
[7]稻曲病早期症状鉴别及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抗病性鉴定. 张爱芳,陈雨,杨雪,高同春,王文相. 2015
[8]水旱两用稻的研究初报. 朱启升,张德文,杨前进,詹树科. 2003
[9]江苏省水稻大面积高产原因及关键技术探析. 吴文革. 2005
[10]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 汪丽. 2012
[11]幼蟹培育池蟹稻共生技术研究. 佘磊,陈宇,徐志南. 2014
[12]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 安礼,刘东,贺文畅,高尚勤,杜祥备. 2019
[13]脱毒草莓高架自营养高效育苗技术研究. 廖华俊,董玲,宁志怨,江芹,沈海燕. 2013
[14]荸荠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王文相,张爱芳,徐瑞琳,陈宁,张俊长. 2000
[15]安徽省甘薯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迟元凯,赵伟,李婷,汪涛,戚仁德. 2020
[16]芝麻引种方法与良种繁育技术. 汪强,赵莉,陈培,田东丰. 2011
[17]2002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甘斌杰. 2003
[18]猪流感研究进展. 张明明,王强,王小辉. 2009
[19]莴笋根茎部病害的病状特征及防治措施. 鲁广宇. 2019
[20]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甘斌杰.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作者:胡飞;徐婷婷;彭辉;胡本进;苏贤岩;毕思佳;吴振晨;朱克旭;徐丽娜;王振营
关键词:莱氏绿僵菌;鉴定;草地贪夜蛾;致病力;防治效果
-
PDMS系列助剂对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增效作用
作者:胡飞;徐丽娜;胡本进;徐婷婷;毕思佳;吴振晨;吴艳;李桂萍;陈永田;王年安;苏贤岩;王振营
关键词:助剂PDMS;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毒力测定;润湿性能;草地贪夜蛾
-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作者:胡飞;徐婷婷;胡本进;苏贤岩;耿丽丽;毕思佳;吴振晨;彭辉;朱克旭;徐丽娜
关键词: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防治效果;增产率
-
苏云金杆菌微型颗粒剂对玉米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
作者:胡飞;徐婷婷;苏贤岩;胡本进;毕思佳;佟强;徐丽娜;张杰;云慧
关键词:苏云金杆菌微型颗粒剂;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
-
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任学祥;苏贤岩;范富云;王友定;迟雨;李钊;叶正和
关键词:吡唑醚菌酯;小麦;种衣剂;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防治效果;安全性
-
果桑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
作者:褚玥;孙明娜;董旭;童舟;王梅;高同春;邓永进;段劲生
关键词:果桑;质量安全;病虫防治;农药残留;重金属
-
水稻病害防控现状及对策建议
作者:杨雪;徐会永;臧昊昱;冯晓霞;潘锐;谷春艳;高同春
关键词:水稻;病害;防控建议;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