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群体生长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第一作者: 杜世州

作者: 杜世州 1 ; 乔玉强 1 ; 赵竹 1 ; 陈欢 1 ; 李玮 1 ; 张向前 1 ; 曹承富 2 ;

作者机构: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1

2.安徽省农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栽培;生长特征;黄淮海麦区

会议名称: 第十六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物学会

页码: 00000053-00000053

摘要: 安徽省淮北旱茬麦区地处黄淮海麦区的南部,是安徽省最大的小麦产区,常年种植面积214万hm2,近年来,随着黄淮麦区超高产潜力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提高,安徽省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的田块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创造了11577kghm-2的超高产记录.本研究基于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针对当前播期提前、播量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研究超高产小麦群体生长特征.基于"归一化"思路,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动态变化规律,并建立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模型,拟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高产高效群体构建和技术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分类号: S512.104

  • 相关文献

[1]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刘永华. 2009

[2]早籼稻超高产栽培的N·P·K肥料效应研究. 李永友,吕和平,宛晓萍,周兵,孙茂虎,方先和,陈周前. 2007

[3]高光合效率小豆筛选与营养价值评价. 邹长明,王允青,曹卫东,张晓红,刘英,杨杰,唐杉. 2015

[4]柽麻品种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邹长明,杨杰,王允青,刘英,张晓红. 2014

[5]沿江平原稻麦轮作系统维持钾素平衡和作物高产的钾肥运筹研究. Liu Feng,刘枫,Wu Chuanzhou,吴传洲,Zhu Kebao. 2012

[6]氮肥基追比例对江淮丘陵水稻土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Wang Jiajia,王家嘉,Li Lujiu,李录久,Zhao Xianyou. 2012

[7]铵饱和沸石—磷灰石释放土壤磷的作用和应用. 李录久,殷雄,张琳,陈勇,李国,吴兰云,谢儒章. 1999

[8]加强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努力提升作物栽培学科地位——浅谈安徽小麦栽培学科发展的体会. 曹承富,乔玉强,杜世州. 2010

[9]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 2009

[10]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 汪建来,孔令聪,曹承富,甘斌杰,王瑞,赵斌,赵竹. 2003

[11]小麦不同生育期抗寒性研究. 曹文昕,万映秀,赵斌,赵莉,何贤芳,张平治. 2009

[12]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杜世州,曹承富,张耀兰,赵竹,乔玉强. 2010

[13]基于荧光成像系统小麦病害叶片异质性分析. 杜世州,曹承富,袁琳,廖钦洪. 2012

[14]传统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Guo Zhibin,郭志彬,Wang Jing,王静,Guo Xisheng. 2012

[15]小麦发酵芝麻粕日粮饲喂生长肥育猪效果研究. 吴东,钱坤,周芬,陈丽园,周学利,徐鑫. 2014

[16]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2

[17]高产、广适小麦品种筛选及其株型结构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张耀兰,杜世州. 2011

[18]小麦根腐类病害"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方案. 刘泽,赵莉,何贤芳,汪建来. 2019

[19]小麦品种对根腐平脐蠕孢菌苗期侵染的抗性鉴定. 刘泽,赵莉,何贤芳,汪建来. 2019

[20]小麦高产瓣品种皖麦32号. 杨赞林,甘斌杰. 199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