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淮北地区夏大豆的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世代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多发生在东北、华北等地,但近年来调查,我省淮北大豆产区亦发现其为害.这种线虫的发生世代,据刘汉起等研究,在黑龙江省的大豆上一年可发生三代, (《黑龙江农业科学》1981年5期);又据陈金堂等研究,在北京地区一年可发生五到六代(《植物病理学报》第11卷1期);在我省一年发生几代? 尚未见报道.1983年我们在砀山县农科所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在砀山县农科所重病地中,6月11日播种大豆,每3天挖取大豆3株,在清水中轻轻洗净后,称取根1克,用煮沸的0.05%酸性品红乳酚油染色40—50秒钟,取出用
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褐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在我省沿江棉区的多雨年份常有棉褐斑病发生,面虽广但危害不大,因而以往研究较少.1981、1982两年4、5月间,气候反常,干旱少雨,常刮4—5级西南风,
安徽省地方猪种及其生态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我省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全省可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山地、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地五个地形区.因地理气候条件及多年来的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安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以下简称MD) 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1907年匈牙利兽医病理学家马立克(Marek)氏最先发现,世界兽医家禽协会在1964年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正式命名为MD.尽管MD已有70多年历史,但是关于本病的许多重要发现不过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所以这对兽医临床工作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 MD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发现或流行,特别是养鸡业发达的国家,一旦发病,往往使鸡大批死亡或全群覆没.它是一种为害严重,仅次于鸡新城疫的传染病.
氦氖激光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试验报告
《中国兽医杂志 》 1984
摘要:奶牛隐性型乳房炎又叫潜在性乳腺炎,致病的病原体种类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为乳汁理化性状的潜在性变化,乳汁体细胞大量增加。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据在淮南、合肥等地调查,在炎热多雨
太谷核不育小麦异交结实率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轮回选择在作物育种上是创造改良群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提高群体中具有优良基因型植株的频率,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一批极好的基础材料.目前,在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中,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自花授粉作物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进行新品种选育的,自从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被发现和鉴定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麦的传粉方式,这就为在小麦育种上开展轮回选择提供了可能.
从安徽水稻耕作制的变革与稻螟危害情况谈螟害防治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1984
摘要:水稻是我省粮食生产中的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稻螟的发生面积常占水稻各种虫害面积的第一位,1980达1,400万亩,虽然经过防治,仍损失稻谷0.931亿斤. 水稻的耕作制度,是依据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生产形式,常因上述因素的变化而起变革;相反的,耕作制度的变革,又常引起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水稻螟虫的群落,直接受到食物链和空间链的制约,因而稻螟的发生及其危害也常因耕作制不同而相应地起着明显的改变.现将我省对水稻耕作制度的变革与水稻螟虫的变化情况的调研所得,谈一谈水稻螟虫的防治问题.
以生态调控为基础的棉蚜综合防治技术
《中国棉花 》 1984
摘要:我省长江两岸棉区,植棉面积约130余万亩,占全省棉花面积近30%。棉田以两熟套种为主,约占99%;其中小麦套种棉花占50%;油菜套棉田占48%以上;蚕豆套棉田占1%左右。棉花播种每年多在4月中、下旬,直接播于夏熟作物行中,4月底以前基本都能全苗;棉苗和夏熟作物形成了一段共
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维生素E
《畜牧与兽医 》 1984
摘要:维生素E是动物营养要素之一,目前它已成为兽医临床常用药物.近来人们发现它的功用越来越多,下面就其在畜禽生长、发育、代谢、繁殖等方面的作用列举几条。1.在繁殖功能上的影响一切生物都肩负着繁衍后代的重任,在履行这一伟大使命的过程中,维生素E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维
鸡球虫单卵囊简易琼脂切割器的制作
《中国兽医杂志 》 1984
摘要:我们在作鸡球虫单卵囊分离和感染的实践中,曾试用上海油画笔厂生产的1号及2号油画笔的圆筒形金属笔筒连同其上面的木质笔杆,在1至1.5厘米长处割断,(靠切口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