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李成荃(精确检索)
91条记录
水稻广亲和性的鉴定与研究

作物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9个待测广亲和系,并以4个标准测验品种和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为亲和性测验种,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99个组合.根据亲本的籼粳分类地位和F_1杂种结实率对待测广亲和系的广亲和性进行了鉴定与研究.标准测验品种检验表明,培矮64、CPSLO-17、02428具有广亲和性,轮回422、培C311、CY8543具有一定的广亲和性,皖恢9号、早轮回422、CY8541没有广亲和性.光(温)敏核不育系检验表明,仅培矮64的广亲和性、CY8543一定的广亲和性表现同上一致.而CPSLO-17、02428的广亲和性、轮回422、培C311一定的广亲和性被不同程度否定,皖恢9号、早轮回422、CY8541的广亲和性却得到一定的肯定.测验品种的亲和性对广亲和品种的广亲和性表现影响很大.文中对广亲和性鉴定标准和复杂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籼粳分类 光(温)敏核不育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配组方式对两系亚种F_1籼粳分类特性及杂种优势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用11个母本(7个光敏核不育材料,4个常规品种)和9个具有一定广亲和性的父本配制99个组合(按NCⅡ设计),根据“程氏指数法”和超父优势指数、竞争优势(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杂种的籼粳分类特性和12个性状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籼/粳杂种为偏籼(66.67%)和籼(33.33%)型,粳/籼杂种为偏籼(91.67%)和偏粳(8.33%)型,籼/偏粳杂种为籼(80%)和偏籼(20%),粳/偏粳杂种为粳(83.33%)和偏粳(16.67%),籼/籼、粳/粳杂种分别全数为籼和粳。籼/粳、粳/籼、籼/偏粳3类亚种间杂种在主要性状上具有竞争优势的频率和幅度分别为:株高11.111%~16.667%和0.68%~3.69%,播种至始穗历期41.667%~100.00%和33.918%~9.801%,每穗总粒数16.667%~75.00%和8.765%~12.965%,单株谷重11.111%~25.000%和7.235%~18.695%,糙米率75.00%~91.667%和1.511%~2.131%。籼/粳、粳/籼、籼/偏粳F_1杂种结实率均低于汕优63(CK),且均表现出负向(极)显著差异的超父优势指数,籼/粳F_1杂种平?

关键词: 配组方式,籼粳分类,杂种优势,光(温)敏核不育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的育性与利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在合肥自然条件下,连续6年(1987~1992)观察了7001S育性和主要特征特性,研究了繁殖制种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1)7001S属早熟晚粳型,播始历期122(单季制种)~80(双季繁殖)天。(2)不育期不育性稳定〔花粉败率率(SP)99.05%~99.94%,自交结实率(SS)0.00%~0.13%〕,不育期30天以上,主要集中在8月;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在9月5±2日;可育期可育度高(SP75.618%~22.122%,SS6.25%~44.00%)。(3)配组优势显著,已选育出两个通过省级区域试验待审定的粳杂组合;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套技术易于操作。讨论了7001S的实用性和适宜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水稻,7001S,特征特性,育性,繁殖制种,组合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粳稻品质与产量性状间的典范相关分析──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Ⅳ

生物数学学报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由38个杂交粳稻及其12个亲本的6个产量性状和13个品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得出:两者以稻谷重、糙米重、精米重、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间相关极显著.其它性状关系小.故对产量及其余品质性状同步选择可加速育成优质高产组合.提高产量宜着力增加穗数和结实粒数,籽粒不且过大过宽过重.改良品质以糙米率、糙米长宽比、垩白率、透明度、食味最为关键,并互为正向关系,可同时改良,其中透明度、垩白率又是影响食味的主要直观性状.

关键词: 杂交粳稻 品质与产量性状 典范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省三系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本文概述了安徽省三系杂交粳稻育种16年来的发展历程,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的基本经验及其骨干系简介,主要组合的产量m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及应用价值,提出下一步研究策略。

关键词: 三单粳杂;选有;制种;研究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态条件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1994

摘要:本文用W61545、70015等一批灿粳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高海拔种植和人工控制光温处理试验,研究了光温条件对不同类型核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W61545为代表的灿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温度影响,开花当时的低温和抽穗前的低温对育性同样有影响。以7001S为代表的枝型核不育系的育性主要受光照影响,低温影响小。抽穗当时的低温对育性没有影响;抽穗前遇低温,15~20天后才有反映。生育前期的光温条件对育性有积累效应,同时抽穗但不同播期的不育株育性有差异。在岳西县高海拔长日低温条件下种植的核不育系不育期相对缩短,不育性降低,特别适用于从F2代中选光敏适宜温度范围宽的核不育株。

关键词: 生态条件;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法杂交粳稻70优9号主要栽培特性和高产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1993

摘要:70优9号(7001S/皖恢9号)系两系法早熟晚粳型杂交组合,全生育期131(双)~161(单)天,与常规晚粳相比,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不高(72.94%),穗大粒多[116.3(双)~139.2(单)粒],结实率较低[73.45(双)%~74.92(单)%],灌浆历期长[46.1(双)~55(单)天],需肥量中等偏上,吸肥力较强。高产技术:适时适量播种,单晚4月25日~5月初、双晚6月18~20日播种,亩播种量不超过15公斤,培育带大蘖壮秧;强调施足基肥,基肥总纯氮量7~8公斤,分别占单、双晚总施氮量的55%、75%,适当控制分蘖肥,后期施穗粒肥;适时轻烤田,养好老稻。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粳稻 栽培特性与技术 单(双)晚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本文就我国第二次出现的卖粮难对杂交水稻生产提出的挑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杂交水稻在我国发展的状况,提出要树立“什么米好销就种什么”的商品观念,认为只要从调整组合入手,大力发展杂交粳稻,注重研究、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就能使杂交水稻生产得以稳步发展。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面积 组合 米质 杂交粳稻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和开花习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在合肥地区自然条件下,对7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转换特性及开花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粳型7001S、N5088S和31111S不育性稳定,不育期花粉败育率、自交结实率分别为99.82—99.96%、0.00—0.03%,育性转换明显,转换期自9月5—6日先后开始,可育期花粉败育率27.82—41.72%,自交结实率20.92—44.00%,作为两系杂交稻的母本应用可行。粳型N5047S、籼型W7415S基本具有与上述3个粳型核不育系相似的育性稳定性和育性转换特性,用作母本基本可行。籼型W6154S、8801S不育期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低温,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次数的育性波动,应用风险大。粳型7001S、N5088S、31111S和W6154S开花完全(颖花开花率较高),张颖时间较长或中,花时高峰早且集中,或花时分散但午前花率较高,利于制种,N5047S、W7415S、8801S开花率低,盛花时迟或颖花张颖时间短,制种困难。

关键词: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 育性 开花习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热研1号、2号与我国水稻的亲和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1992

摘要:日本粳稻品种热研1号、2号与我国籼型、粳型及广亲和水稻品种杂交,F_1的结实率均较高,除热研1号与某些籼稻杂交,F_1结实率为75.70%外,其余均在80%以上。而且同类型组合间的变异系数较小,最大为14.21%。可以认为,热研1号、2号都具有广谱亲和性和较强的亲和力。它们的花时早而集中、柱头外露率高,对野败、矮败和BT型不育系都是保持的,在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亲和性 籼粳交 超高产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