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我省马铃薯研究及生产概况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安徽省马铃薯的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 ,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品种老化 ,品质差 ,产量低 ;脱毒马铃薯面积小 ;科技投入少 ;商品率低 ,流通渠道不畅。笔者对发展安徽省马铃薯生产提出几点建议 ,主要是重视科技 ,加大投入 ;建立脱毒马铃薯扩繁生产线 ;加强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和输通流通渠道。

关键词: 马铃薯 脱毒 研究 生产 安徽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产业化中科技与政府的作用

安徽科技 2000

摘要: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又是农业产业运作策略,是面向市场经济、谋求农村经济较大发展的思想变革和战略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源于农民的启动、“龙头”的带动、市场的拉动、利益的驱动,但也需要科技的推动和政府的助动。本文将就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和国家政策的保障谈一点看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种子工程项目的进展及源头部分几个问题的探讨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就承担的省级种子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进展进行了回顾 ,并针对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需要 ,就进一步提高种子工程科技含量 ,加强源头部份———新品种选育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种子工程 科技含量 结构调整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壳蛋鸡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技术

畜禽业 2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桑生产中计算机实时监控技术的应用

中国蚕业 2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育我省“名牌蚕种” 促进蚕业发展

安徽科技 2000

摘要:创立名牌蚕种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家蚕育种工作的需要,也是提高本行业经济效益的一项明智之举,对新蚕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以及蚕丝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省蚕品种的现状 我省是蚕桑生产大省,也是蚕种生产大省,最高年份蚕种生产量达到90余万盒。70~80年代使用华合×东肥,80~90年代初使用肥苏×华苏四元杂种,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徽茶业:新的绿色革命策略

茶业通报 2000

摘要:茶叶作为当代最好的绿色饮料 ,将成为新世纪的饮料之王 ,茶叶祖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 ,持续多年产大于销的世界茶业 ,以质量为主导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茶叶产品不仅要求品质优良、形式多样 ,而且必须卫生、保健、无污染 ,这对于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低 ,部分茶区生态环境质量不高、茶叶总体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我国茶业来说 ,无疑又是相当严峻的挑战。安徽是全国产茶大省之一 ,如何提高皖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在茶叶生产中实施无性系良种 +生态型茶业为基本模式的新的绿色革命 ,把茶业建成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是我省茶业跨世纪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1 加快无性系良种化近 5 0a世界茶业的持续发展 ,根本在科技 ,关键靠良种。无性系良种是决定茶叶品质和产量内在的主导因素 ,其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肯尼亚的红碎茶出口能后来居上 ,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独占鳌头 ,靠的是优质红碎茶品种的选育和 1 0 0 %的无性系普及率 ;国内良种化速度快 ,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高的福建 (70 % )广东 (35 .6 % )两省 ,近年茶叶产量增幅均处于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 ,我省不仅茶叶产量徘徊不前 ,而且大宗茶品质不高 ,名优茶发展后劲不足 ,究其主要原因 ,就是我省茶树良种化程度低 ,无性系良种茶园少 (不到5 % ) ,茶园总体素质差。因此 ,尽管无性系推广资金投入多 ,技术要求高 ,建园与换种难度都比较大 ,但从振兴皖茶的长远利益和加强茶业产业在山区的支柱作用出发 ,都必须要学习兄弟省的先进经验 ,产学研结合 ,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育种、快繁和栽植换种技术 ,努力在 5~ 1 0a内使我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提高到 2 0 %左右 ,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 .1 无性系良种的选繁 根据我省地处江南与江北绿茶区 ,春季名优茶上市相对偏迟的实际 ,重点目标是选育既早生又优质的绿茶品种。虽然我省自“八五”以来已选育出皖南 95、舒茶早、凫早 2号、黄山早芽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早生优质新品种和特早生茶树新品系“仙寓早”等 ,并且这些新品种 (系 )的主要经济性状优于全国对照种福鼎大白茶 ,但在品质上未有大的突破。因此下世纪初要在“九五”攻关的基础上以品质作为主攻目标 ,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 ,采用杂交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等先进育种技术 ,加快早生优质绿茶新品种的选育。同时 ,针对目前常规短穗扦插育苗繁殖周期长 ,成本与苗价较高的状况 ,应加强各种快繁技术如不占用耕地、可调控温湿度进行全天候繁殖的立体育苗技术及具有脱毒、周期短、繁殖系数高、并可进一步制成人工无性种子的组培育苗生物技术等的应用研究 ,使生产上急需的早优绿茶品种 (系 )苗能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 ,以满足我省无性系良种加速推广的需求。1 .2 无性系茶苗栽植 无性系茶苗栽植成活率是直接关系良种化进程的技术关键。总结各地的经验教训 ,主要是必须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 ,把好移栽管理两个关。一是在立地条件适宜 ,栽植行深挖开沟 ,分层施足基肥的基础上 ,提高移栽质量 ,适当密植 ,踩紧浇透 ,茶苗移栽后 ,保持栽植行呈浅沟状 ,并在半个月内保持沟内土壤湿润 ;二是栽后第一年要精细管理。由于无性系茶苗无主根 ,第一年生长较慢 ,也比较脆弱 ,因此冬春季要覆草防冻 ,春夏季要及时除草 ,追施 1 :4人粪尿提苗(即一份人粪尿兑四份水 ) ,夏秋季要注意防旱。一般来说 ,当茶苗渡过移栽后第一个伏天并长出新根时 ,就能稳定成活 ,生长趋旺 ,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水肥管理 ,三次定型修剪 ,及时防治病虫害 ,结合名优茶采制 ,即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1 .3 老茶园换种 对于人多地少老茶园面积大的我省茶区来说 ,是提高无性系茶园比例的主要途径 ,也是国内外实现良种化的成功经验。为了减少新老茶树交替期的经济损失 ,对树冠覆盖较小的茶园 ,可先在行间按规格栽植无性系茶苗 ,待2~3a无性苗达到一定高幅度可以开采时再挖去老树 ,这种以老带新的“挖树换种法”简单易行 ,适合分散经营的农户采用。对于技术条件较好的国营与集体茶场 ,应用“嫁接换种法”具有成活率高、换种周期短的优点 ,当年嫁接 ,翌年即可采摘 ,能大大加快老茶园换种的进程。2 发展生态型茶业新的绿色革命强调在农业种子工程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型农业 ,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我省茶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型茶业的道路 ,这不仅是治理和改善长期以来遭到破坏的茶区生态环境 ,稳定和发展山区茶业经济的需要 ,也是适应国内外茶叶消费潮流 ,开发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茶和有机 (天然 )茶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欧美日等茶叶进口国明显扩大茶叶检验的农药种类并大幅降低残留限量 ,对即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参加世贸组织的我国茶叶出口将构成重大威胁 ;在国内随着消费者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 ,对食品和饮料的污染问题也更加关心 ,可见在无性系良种化的基础上 ,大力发展生态型茶业 ,减轻和控制茶叶污染 ,是适应国内外茶叶消费格局的变化 ,在饮料市场和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振兴皖茶的关键举措。我省现有 1 1万多hm2 茶园 ,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和沿江丘陵区 ,各茶区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存在一定差异 ,环境污染程度也不一致 ,发展生态型茶业 ,要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环境本底状况 ,实施不同目标的绿色茶业工程。2 .1 依据生态学原理 ,调整茶园的生态结构 ,建立人工复合生态型茶园 我省茶园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茶场集约经营的专业茶园 ,其物种单一 ,茶树失去在自然生态群落中林木的遮荫 ,土壤和水体则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另一类是农户分散经营的茶园 ,其树冠覆盖度一般都较小 ,有的长期间作与茶树处于同一生态位、效益低的粮食作物 ,有的管理粗放或处于半荒芜状态 ,水土流失严重 ,单位面积产出低。可见这两类茶园都存在生态环境不良 ,生态结构失衡的问题 ,治理的办法是按共生互惠的生态学原理 ,增加茶园物种 ,合理配置生态位 ,实行立体复合栽培。即在茶园周围、路旁与行间按一定遮光度间种经济林木或果树 ,在行间种植豆科作物、绿肥、药材等 ,形成乔木———灌木 (茶 )两层结构或乔木———灌木———草本作物三层结构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增加单位面积产出 ,而且由于林木的遮荫起到降低气温 ,增加湿度 ,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改善。林木还为鸟类和茶树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 ,利于抑制茶树病虫害 ;树木落叶和种植草本作物的茎叶覆盖地面可减轻水土流失 ,腐烂后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从而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2 .2 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技术 ,在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区 ,开发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 (天然 )茶 在加工环节要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仓贮场所清洁卫生 ,防止一切污染 ,不得使用任何添加剂。必须指出 ,无公害生产技术与有机农业技术 ,并不是简单的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 ,而是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依据生态学的食物链原理 ,通过保护和繁殖茶树害虫天敌 ,采用病原微生物制剂如 :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昆虫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 ,将茶园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以下 ,这种应用生态调控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治理的技术不仅是当代茶园植保科技的重大进步 ,也是 2 1世纪生态型茶业和可持续茶业的发展方向。安徽茶业:新的绿色革命策略@程曙光$安徽祁门县金字牌农技站!祁门245600 @汪春园$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祁门2456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防护林体系对蒙城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农业环境保护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农田防护林体系对粮食产量、调节农田小气候、抵御自然灾害的效益分析 ,阐明了农田防护林体系在砂姜黑土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为淮北砂姜黑土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农田防护林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样板。

关键词: 砂姜黑土区 农田防护林 综合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砂姜黑土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CSCD

摘要:通过砂姜黑土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阐明该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提出了今后该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对策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可持续发展 现状 对策 农业与农村经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鸵鸟的屠宰及加工

安徽农业 2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