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105
《杂交水稻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皖稻 10 5 (协优 80 1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 80 19(780 3 9 轮回 42 2 )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 ,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抗性好、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特点 ,适宜在长江流域作一季中稻栽培 ,2 0 0 3年 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皖稻105(协优8019) 选育
NMU化学诱变剂对早籼稻性状改良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4
摘要:通过对NMU化学诱变剂诱变的11个早籼稻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得出:NMU对株高等主要经济性状均有诱变作用,但对不同性状的效果不同。株高的变异幅度最大,其次是单株谷重,播始历期的变异幅度最小;NMU诱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专一性,11个品种中,播始历期缩短和穗粒数增加的机率较大,千粒重增大、结实率提高以及单株谷重的增加也有一定的可能性;NMU诱变还具有高效性,能够将早熟、高产及优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解决了常规育种方法难以达到的目标;NMU诱变也具有特异性,例如在早籼26后代中出现了糯性变异株系。竹青的诱变后代出现了外观品质较优的株系。此外,还可以获得一些诸如常绿等特异型种质资源。说明:NMU化学诱变剂及这项诱变技术用于水稻育种及品种改良是十分有效的。
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根系吸氮力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利用水培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对 2种形态氮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 :水稻秧苗根系在 3 0d时对NO3- 吸收较NH4+ 多 ,不同基因型水稻秧苗根系对氮的吸收存在差异 ;单位鲜根对氮的吸收速率与根的活力有关。
高产、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
《安徽农业 》 2003
摘要:协优9019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协青早A与本所选育的优质恢复系9019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该组合已连续2年参加省区试,产量均居第1位;平均亩产601.5千克,比对照汕优63亩增产稻谷49千克,增产幅度达8.87%。是我所自育成协优57以来,又一连续2年比汕优63增产幅度较大的组合,也是我省杂交中籼育种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氮肥高效利用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农学通报 》 2003
摘要:中国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仅在 2 8%~ 37%之间 (低于世界一般水平 15~ 2 0个百分点 )。江苏一季的施氮量超过国际公认的的安全标准 (年施氮量 2 2 5kg hm2 )达 2 7 6 %。按此标准 ,则每年至少造成 180万t的氮肥 (纯氮 )的浪费。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缓释、控释性等有机肥料的施用 ,可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但成本太高。中国科学家已在水稻第 12条染色体上检出 1个QTL与氮素利用率关联 ,且表现出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因此 ,培育适合于不同栽培条件的氮高效新品种 ,是切实可行的。这对于降低氮素肥料的使用量 ,保护环境 ,意义十分重大。
韩国引进部分水稻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对引进的 75个韩国水稻新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 ,韩国水稻品种分蘖力较强 ,结实率较高 ,但株高偏矮 ,生育期偏短 ,穗型偏小 ,千粒重不高 ,因而 ,总体产量水平不高。但就大多数品种来说 ,米质要好于安徽省推广的主体当家品种
几个籼型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
《杂交水稻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 9个籼型不育系和 9个籼型恢复系配成的 81个组合的播始历期等 5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结果表明 ,各亲本一般配合力因性状而异。播始历期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2 6A最小 ,恢复系以成恢 44 8最小 ;株高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2 2A最小 ,恢复系以成恢 44 8最小 ;每穗总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丰 8A最大 ,恢复系以成恢 44 8最大 ;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18A最大 ,恢复系以镇恢 2 41最大。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以K18A最大 ,恢复系以中 413最大 ;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最大的组合是K2 6A 镇恢 12 2、协青早A OM0 0 4和 98-12A 中 413等。各组合的超亲优势以每穗总粒数最大 ,竞争优势以株高最大。用这些亲本配组约有三分之一的组合在单株产量上能超过汕优 63。
米饭质地与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 》 2002
摘要:通过对 10个安徽生产的稻谷和 10个韩国生产的稻谷的米饭质地、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等的测定和分析 ,得出粳稻的硬度、咀嚼性、弹力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粘度与之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对籼稻来讲 ,直链淀粉含量与粳稻有着相同的趋势 ,但食味品质与米饭质地的关系似乎不大。通径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粳稻还是籼稻 ,其咀嚼性和弹力性对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均有着较为一致的规律。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偏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 ,对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品质与米饭质地的部分性状建立了简单回归方程。试验还得出 ,同一品种在韩国种植 ,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