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中下游春大豆发育时期的初步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1985
摘要:我国长江中下游属于南方多作大豆区,当地春大豆一般于4月上旬播种,7月下旬成熟,后茬接栽晚稻或晚秋旱作.近年来,这一地带的春大豆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双季稻地区,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已腾出部份稻田改种春大豆.本项研究以合肥市为试点,拟探讨早、晚熟春大豆的发育时期,及其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为制订合理的栽培措施和选用适宜的品种提供若干依据.
大豆品种——皖豆1号
《农业科技通讯 》 1985
摘要:皖豆1号(原名皖100-1)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74年以徐豆1号作母本与六合青豆有性杂交育成的。1983年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78—1982年5次参加省大豆品种区试、示范,平均亩产250—300斤。在增施肥料的条件下,亩产可达400—450斤。适宜在北纬31—33度之间的江淮丘陵及沿淮河两岸种植。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0天,6月上中旬播种,9月中下旬成熟。株高约80厘米,分枝2—3个,株型紧凑,适宜密植。根系发达,根瘤多。叶形狭长,叶色浓绿,叶片上举,冠层透光性能好,光合效率高。灰白色茸毛,紫花,短花序,英弯镰刀形。籽粒椭圆,黄种皮,黄色子叶,脐淡褐色,三、四粒荚
安徽省大豆种植区划初步研究
《大豆科学 》 1983
摘要:一、安徽省大豆生产简况 安徽省是我国黄淮流域大豆的重要产区,栽培历史悠久,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大豆成文的记裁,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诗经》中写道:“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说明当时淮北人民已经把大豆当作主食之一。目前安徽省大约有大豆面积一千万亩左右,位居全国第四位,在农作物生产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夏大豆荚粒性状遗传变异、遗传相关和选择指数研究的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 1982
摘要:我国大豆地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是选育大豆新品种的重要原始材料.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本文研讨:(1)夏大豆荚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以验证从地方品种中进行系统选育的效果;(2)测定荚粒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为进行间接选择积累科学资料;(3) 寻求比进行直接产量选择具有更高效率的选择指数.
皖南大豆地方品种生态性状分析
《作物品种资源 》 1982
摘要:皖南地处黄山、天目山、九华山和长江沿岸境内,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1975年—1980年对已搜集的110份皖南大豆地方品种连续进行了48项性状的观察鉴定,并根据粒色、生育天数、粒大小、结荚习性、茸毛色、花色等生态性状进行分类,获得了20个品种群和40个类型,并对其生态性状获得了一些认识,简述如后。
夏大豆皖南地方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和遗传的初步研究
《中国油料 》 1981
摘要:我国大豆地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品种,我们进行了夏大豆地方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范围、遗传力及预期遗传进度的研究,并对地方品种中系统选育的效果进行探讨,为选育大豆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皖南大豆地方品种几个生态性状的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1980
摘要:我省皖南地区种植大豆历史悠久,长期以来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创造出形形色色适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的品种.这些大豆品种,由于受到当地特定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形成了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品种群,这些共同的遗传性状叫做生态性状;品种的生态性状是这群品种某些遗传性状和当地自然条件的综合反映.探讨皖南大豆生态性状的表现规律,对合理使用品种、制定育种目标及栽培措施都有一定的意义. 已搜集到的皖南大豆地方品种计139份,经初步归并同种异名品种,尚有110份.1974—1976年于合肥连续进行了观察、整理和研究,编写了品种目录,并对其生态性状获得一些认识,现简述如后. 一、几个生态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一) 生育期特性
夏大豆早熟高产育种的体会
《安徽农业科学 》 1979
摘要:目前我省大豆生产用的种子仍以农家品种为主,多数农家品种枝叶繁茂,抗逆性强,产量较高,但生育期偏长,约110—120天,亩产尚难突破400斤水平.从现有的品种状况来看,往往一些早熟品种增产潜力较小,一些高产品种生育期又偏长,为了逐步统一这个矛盾,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早熟高产育种,以期选出比当地推广种徐州424增产的早熟品种.并通过早熟高产育种的实践,对其技术有所体会,现简述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