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9626条记录
猪的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规定了规模化猪场的工艺流程及各阶段的指标要求 ,规范了饲养管理、疫病防制和生产记录等操作 ,使猪的规模化饲养技术标准化 ,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 规模化 标准化 饲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沛素、盛肥速得在仔猪上的应用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选体重 3 3 .5kg左右大长定 (大约克×长白猪×定远猪 )三元杂交仔猪 3 0头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头 ,试验组Ⅰ、Ⅱ分别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添加 0 .1%生沛素和 0 .1%盛肥速得 ,进行为期 40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应用生沛素和盛肥速得分别较对照组 ,增重提高 6.4%和 4.8% ,饲料转化率降低 1.2 %和 1.6% ,增加经济效益达 2 .0和 0 .5元 /头

关键词: 生沛素 盛肥速得 仔猪 饲养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FLP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可靠性强 ,多态检出率高 ,因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DNA指纹分析技术。利用这一方法 ,在不需要预先知道DNA序列信息的情况下 ,就可以同时进行多数DNA酶切片段的PCR扩增。目前 ,该技术不仅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上得以应用 ,而且在蔬菜 (番茄、马铃薯等 )以及植物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上广泛应用。介绍了AFLP的原理 ,影响因素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分子标记 指纹分析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霍乱与流感混合感染的诊治

安徽农业 2002

摘要:桐城市大关镇孟河、台庄两村养蛋鸭专业户陈某、王某先后发生鸭病,统计已死亡56只,眼看两棚群鸭发病日渐增多,死鸭不断发生。时值蛋鸭逐步进入产蛋高峰期,两鸭主心情焦急,先后要求诊治。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酸性红黄壤施用白云石对小麦、红豆产量的效应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针对皖南酸性红黄壤“酸、瘠”特点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白云石对皖南酸性红黄壤的改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酸性红黄壤上施用白云石粉可改善土壤酸度状况 ,提高作物产量。小麦、红豆的增产效应与不同白云石施用量存在明显差异 ,施用110 0~ 2 5 0 0kg/hm2 白云石粉时 ,小麦、红豆生长发育状况较优 ,产量较高 ,经济效益最佳

关键词: 白云石 酸性红黄壤 小麦 红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皖稻79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年白湖农场 12 0hm2 以上的大面积示范 ,产量 9.16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19.44 %。 2 0 0 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 杂交中籼稻 皖稻79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暗化型(mln)品种育成初报

安徽农业科学 2002 CSCD

摘要:家蚕暗化型 (mln)品种 ,蛾为灰黑色 ,把暗化型基因导入现行生产用种 ,与常规白蛾组配 1代杂交种 ,可把杂交种的杂交彻底率提高到 99%以上 ,提高了蚕种质量。

关键词: 家蚕 暗化型 灰黑蛾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对安徽白山羊生长发育性能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安徽白山羊及其二元杂交 (波×安 ,萨×安 )、三元杂交 (波×萨×安 ,马×萨×安 )和级进杂交 (波×波×安 )的生长发育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二元杂交、三元杂交还是级进杂交 ,都能提高安徽白山羊的生长发育速度。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组合在 6月龄前生长较快 ,6月龄后变慢 ;级进杂交在 8月龄前生长发育较快 ,8月龄后生长发育速度变慢。随着波尔山羊基因含量的增加 ,生长发育速度加快。

关键词: 安徽白山羊 杂交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菜高产高效施钾技术

安徽农业 2002

摘要:包菜在安徽省种植面积较大,全省约有50万亩,在沿江和淮北形成了规模种植,许多地方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偏施氮肥或氮磷肥、不施或少施钾肥的习惯施肥方法降低了包菜的产量和品质,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种植包菜的积极性。因此,推广应用以施用钾肥为中心的包菜平衡施肥技术,对包菜生产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包菜的需肥特性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每生产1吨鲜包菜,需要吸收4.1~4.8千克纯氮、1.2~1.3千克五氧化二磷、4.9~5.4千克氧化钾,整个生育期纯氮、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钾的吸收比例为3:1:4,对钾需求量超过氮的需求量,对氮、钾营养有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关键词: SSR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