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后代中的传递和表达特征
《遗传学报 》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 ,与培矮 64S、2 3 0 2S、2 3 0 4S、2 3 0 6S、512 9、0 2 42 8、皖粳97和双九A等 8个受体杂交 ,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 2 0 0 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 ,对这些材料世代跟踪研究显示 :(1)玉米pepc基因以一个显性基因稳定传递给后代 ,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 ,自交F2 呈3∶1分离 ,BC1为 1∶1分离 ;(2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中高水平表达 ,与受体亲本相比 ,PEPC活性提高 3 7~ 17 4倍 ,表达水平与受体亲本和转基因拷贝数有关 ,来源相同的世代间有相似的表达水平 ,但同一世代不同个体间表达水平有差异 ,这可能与其位置效应、拷贝数和环境条件有关 ;(3 )杂交后代结实率不高 ,容易产生异交结实导致转基因材料混杂分离。采取抗生素催芽初筛、PCR分析抽检、PEPC活性测定和田间表型观测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选育筛选体系 ,辅之以受体为轮回亲本适当回交可有效地控制。利用该途径已育成 3个稳定的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系H1596、H1597和Y14 70 ,说明通过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 ,可以培育实用的稳定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种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遗传方式 PEPC活性表达


水稻根茎发生机制初探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蛭石培养 ,研究水稻种子不同播种深度与幼苗根茎发生的关系 ,并对水稻的根茎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 :蛭石培养过程中根茎的发生与水稻种子植入深度有密切的关系 ,根茎的伸长长度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水稻根茎长度品种间有差异 ,不同的水稻品种在相同的播种深度下根茎的表现不一样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粳稻新组合皖稻76
《杂交水稻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优质不育系爱知香A与恢复系MC2 0 5 1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粳新组合皖稻 76(爱优 5 18)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省肥、灌浆速度快、熟相好、综合抗性好等优点 ,2 0 0 4年 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皖稻76(爱优518) 优质 选育


人工诱发现行家蚕品种四倍体发生率调查
《中国农学通报 》 2004
摘要:对部分不同类型的中国现行的实用品种组合进行过冷却、温汤处理,探索品种组合与多倍体诱发发生率的高低差异,为今后筛选和组配高诱发率的家蚕品种组合提供新途径。


半胱胺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 3 2头泌乳母牛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8头 ,饲养 47d。在各组奶牛精料中按每天每头分别添加 0、2 0、3 0、40g半胱胺添加剂CT -2 0 0 0 ,研究半胱胺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①精料中添加半胱胺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5 .0 1% ,降低料奶比 (P <0 .0 5 ) ,对精料采食量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②添加半胱胺有提高无脂固形物、乳脂与乳糖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③添加半胱胺 2 0、3 0、40g可分别显著 (P <0 .0 5 )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 19.82 %、2 3 .73 %与 3 0 .0 0 % (P <0 .0 1) ,但对血清中T3、T4 有降低趋势 (P >0 .0 5 ) ;④精料中每日每头添加CT -2 0 0 0 2 0g较 3 0、40g剂量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效果更佳


水稻显性半矮秆突变基因的分子鉴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04 CSCD
摘要:粳型水稻Y98149是从离子束诱变后代中获得的显性半矮秆突变体。本研究用RAPD技术对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经506个10bp的随机引物的扩增,获得4个多态性差异片段,可用作显性半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RAPD的结果也表明半矮秆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基因组差异十分微小,为突变基因的鉴定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植酸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钙、磷代谢影响的研究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AA肉鸡在低磷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对生产性能及磷、钙代谢的影响。试验分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180只肉鸡,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肉鸡,试验分0~21、22~42、43~49d3个饲养阶段,分别饲喂处理1(对照组)、处理2、处理3、处理4和处理5日粮。研究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平均日增重、料增重比和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腿病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比较,采食1kg日粮的肉鸡磷的排泄量处理2、3、4、5组分别降低26.67%(P<0.05)、24.35%(P<0.05)、20.58%(P>0.05)和25.80%(P<0.05)。(3)各处理组胫骨长度、灰分含量、灰中钙含量、灰中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胫骨重量、胫骨强度处理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4)各处理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