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季水稻轻型栽培经济效益调查与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通过对安徽沿江江南轻型丰产栽培核心试验示范区、丰产示范区以及667hm2辐射区典型代表田块进行经济分析和技术经济评价,得出双季稻轻型栽培技术体系中“早直播-晚抛秧”和“双季双抛”两种主体技术模式能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省物化投入,实现产量、效益同步提高。


氮肥施用对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索杂交大豆在不同氮肥因素水平下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大豆蒙91-413为对照,设置5个水平3次重复的氮肥处理,进行杂交大豆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结果]终花期时杂优豆1号的分枝数在氮肥水平为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7.0和7.4,在氮肥水平为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6.4和6.8,在未施氮肥的A处理中仅为6.2;杂优豆1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氮肥水平90 kg/hm2的C、E处理中分别为104.0个和105.4个、188.0粒和201.0粒2、9.8 g和31.3 g,在氮肥水平45 kg/hm2的B、D处理中分别为95.8和98.8个1、65.7和166.6粒2、6.6和27.0 g,未施肥的A处理中分别为83.9个、141.3粒2、4.8 g。杂优豆1号在C、E和B、D处理中的小区产量分别为4.284、.38和3.813、.82 kg,比A处理增加21.2%、24.1%和7.9%、8.2%。[结论]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杂交大豆单产,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技术经济 》 2007
摘要: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作为委托人的农民很难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约束政府的行为,形成了"供给主导"型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决策体制。这种体制客观上造成了政府服务供给和农民需求错位,质量不高。本文从委托代理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并藉此提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安排的若干建议。


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早籼15的种植效益。[方法]依据早籼15高产,早发性好,分蘖力强,产量潜力高等优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了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早籼15采用肥床旱育秧,适当提前播种,苗床播种量以60g/m2最好,秧龄40d最佳,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70%~80%,培育带3个分蘖以上的大壮苗。移栽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大田株行距13.3cm×20.0cm,栽37.5万穴/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在总施氮量120kg/hm2的条件下,施氮配比以基肥∶分蘖肥∶穗肥=4~5∶3∶3~2较为适宜。[结论]早籼15的"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化学调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加强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


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2007
摘要:试验研究了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阶段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但达到峰值的处理间存在差异,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均为双峰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