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线粒体DNA中与雄性不育有关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遗传学报 》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项研究利用RAPD技术 ,对野败型、矮败型和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分离到 6条不育系特有的扩增片段 ,并对野败型、矮败型不育系共有的片段进行了Southern分析、DNA序列分析和SCAR验证 ,该片段全长 1879bp ,包含 6个开放阅读框架和 8对重复序列。BLAST分析表明 ,该片段部分区域与Elytrigiaelongata、小麦线粒体tRNA Asp基因上游一段序列同源。并对该片段在线粒体DNA中的可能位置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mtDNA RAPD 序列分析 SCAR


离子束辐照M13mp18 DNA(RF1)诱导lacZ突变的序列分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199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离子束辐照的M13mp18 DNA(RF1)转染宿主菌E.coli JM103发现:被处理的DNA除了一部分可以失去转染活性外,还能使其上的lacZ基因发生较高频率的突变,在存活率为20%左右时,lacZ的突变频率可达(3.6~16.8)×10~(-4),为自发突变的2.3~10倍。通过对其中的10个突变体进行DNA测序,发现一些突变体在被测序的250bp范围内,可发生多达5~6个位点的碱基变异,这是在其它DNA直接辐照诱变的实验中(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所很少见到的。碱基变异的类型则主要有转换(50%)、颠换(45%)和缺失(5%),转换主要以C→T和A→G为主,颠换则主要以C→A和C→G为主。在组成DNA的4个碱基中,尤以胞嘧啶最易发生变异(占整个突变碱基的60%)。通过对突变碱基周边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左右边界分别为TG和CT的碱基位点似乎比较容易发生碱基的变异。
关键词: 离子束 辐照 M13DNA lacZ突变 序列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