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瓜裂果性状的基因型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普通大棚和露地两种栽培条件下鉴定西瓜裂果性,制定西瓜的裂果性状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田间鉴定发现,14个稳定自交系中有13个发生不同程度的裂果,占92.86%;两种栽培环境对裂果的影响效应有差异(F=27.048**,F0.01=3.91),但抗裂程度显著相关(r=0.937**,r0.01=0.6614,df=13)。不同基因型西瓜裂果性差异显著(F保护地=10.7218**,F露地=5.783**,F0.01=1.90,df=13),其中,材料‘x-101’在两种不同的栽培条件下均不裂果,性状稳定,且其综合品质表现优良,可作为抗裂育种的材料。


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豆种质资源,对383份黄淮夏大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黄淮夏大豆在生育期、株高、单株荚数等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上具有多样性,遗传变异丰富;产量与单株总荚数(r=0.714**)、单株有效荚数(r=0.712**)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结荚高度(r=0.593**)、主茎节数(r=0.450**)等也呈显著正相关;每荚粒数与生育期(r=-0.586**)、百粒重(r=-0.437**)呈显著负相关;单株有效荚数与百粒重(r=-0.445**)呈显著负相关。在黄淮夏大豆生态类型内对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可为黄淮夏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种豆吃豆”项目效果评价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 2008
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种豆吃豆"试点活动开展情况,全面评估活动实施效果,为在项目地区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普查方法,对2个县(区)参与项目所有可接触到的47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入户核实调查结果。结果在47名调查对象中,共接受豆种320.5kg,收获大豆3 465kg,较投入增加了9.8倍,87.2%对象接受过培训,97.9%的人均食用了大豆,平均每人每周吃豆6.4±2.6次,喝豆浆者占89.4%,89.1%的对象自报吃豆后感觉身体较以前好,86.7%自报比吃豆前生病少,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吃豆前增加者分别占61.11%、61.11%和57.89%,且前两者在吃豆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3.8136,P<0.05,t=2.6697,P<0.05),CD4较吃豆前增加的占54.05%;97.9%人认为此项目好,所有人都希望继续开展该项目。结论该项目改善了感染者/病人的营养状况和知识水平,减少了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种豆吃豆"试点活动效果明显,并具有可持续性。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 大豆 生产自救 效果评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安徽省合肥郊县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雏鸡体内,分离到4株病毒。经血清学、人工感染、鸡胚接种、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人工感染易感鸡试验表明,4株中有2株具有超强毒株的致病特点。将其接种36日龄鸡后第2天精神沉郁,拉白色或绿色稀粪,发病率为100%。第3~4天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达80%。剖检可见全身性出血素质,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接种鸡胚后72~96 h引起鸡胚全部死亡。另外2株接种易感鸡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出现亚临床传染性法氏囊病,剖检病理变化不明显,表明此2株毒力较弱。


水稻耐寒性品种的苗期耐寒性鉴定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以竹青等耐寒性品种作对照,对耐寒品种云恢72及其杂交后代的耐寒性进行鉴定;并通过对2003年试验材料的干、冻前、冻后的电导率测定和冻害对茎、根重影响的调查,筛选出耐寒性极好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直254和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