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稻改茶土壤性状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0
摘要:将稻田改种为茶园(以下简称为改茶)和山地砾质茶园(以下简称为山茶)的土壤理化和肥力状况进行检测分析,揭示了改茶和山茶土壤理化性状的表现特征及土壤障碍因素,提出了改茶土壤修复与培肥技术:一是在土表层和深层加入细砂与风化或半风化石等,加强土壤通气和透水性;二是在茶行间种植绿肥进行深埋,以便保证碳、氮比,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三是完善排水系统,防止园间积水;四是施用酸性肥料,改善土壤酸碱度的宜茶性;五是增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从而达到高产优质茶园要求。


桑树顶芽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
《北方蚕业 》 2010
摘要:对桑树顶芽的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最佳HgC12溶液灭菌时间及启动培养基的激素组成及比例。结果表明:最佳HgC12溶液灭菌时间为10min,最佳启动培养基附加激素为6-BA1.5mg/L、2,4-D0.02mg/L、IBA0.1mg/L。


~(60)Co γ射线对糖多孢红霉菌的重复诱变研究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 2010 CSCD
摘要:糖多孢红霉菌963是60Co γ射线对糖多孢红霉菌M诱变筛选获得的具有抑菌活性的突变株。本实验采用60Co γ射线对糖多孢红霉菌963进行诱变,研究了重复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各个辐照剂量下,突变株963的致死率均低于出发菌株M。重复诱变后,菌株的形态变异率达24.1‰,比以M菌株作为出发菌株的单次诱变提高了4.8倍。实验获得了1株产物抑菌活性增强的突变株,其抑菌活性比菌株963提高了40%,正突变率为2.01‰,比单次诱变提高了20.36%。采用重复诱变的方法,总体变异丰富,菌株的形态变异率和正突变率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诱变育种工作的筛选效率。


稻鸭共生技术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0
摘要:该研究调查了大面积实施稻鸭共生技术地区的稻田表面水和周围流域河水以及水生生物相。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田表面水的EC、COD、T-N等值与传统栽培田水质相比普遍增高,稻鸭共生期间稻田排水易导致水质污染,为了防止周边水质的污染,需要彻底做好水的管理工作。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中氢化可的松的含量
《中国兽药杂志 》 2010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中氢化可的松的含量。以C18(4.6mm×250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甲醇-醋酸铵(20∶45∶3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7℃。结果显示:氢化可的松在0.025~0.122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3),回收率为96.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5%。试验表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聚维酮碘凝胶中氢化可的松的含量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该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或检验分析。


抗寒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茶业通报 》 2010
摘要:高产、优质、抗性强是茶树育种的基本目标,也是鉴定茶树品种好坏的依据。选准优良茶树单株作为育种材料是育种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挑选茶树单株最可靠的方法乃是通过正常的采摘、加工和审评来比较其产量与品质;通过严寒、干


苹果Ty1-copia类逆转座子LTR_(10)序列及其在苹果属植物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改良的Pearce方法分离苹果Ty1-copia类逆转座子RNaseH-LTRs,分离到的RNaseH-LTR_(10)序列已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DQ534515),该序列长度为299 bp。分析结果表明其5′端为含有终止密码子的RNaseH基因,PPT(polypurinetract)之后是3′-LTR,PPT起始于终止密码子内10 bp处,3′-LTR的起始标志末端倒转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TG紧随其后。LTR_(10)的正链和反链均含有多个启动子的特征结构TATA box和CAAT box,α-淀粉酶启动子的保守序列及受不同胁迫条件作用的调控元件,如AuxRE、ABRE、HSE等。利用A-SAP技术研究了LTR_(10)逆转座子在苹果属8个野生种和22个栽培品种中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片段比例为86.5%;品种长祝较祝光少1条约40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
关键词: 苹果 Ty1-copia类逆转座子LTRs 调控元件 遗传多样性
海拔对盐源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烟87为材料,在盐源4个不同海拔烟区(1 600、1 800、2 000、2 400 m)进行烤烟大田栽培,研究了四川凉山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区海拔对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及中性致香物质有明显影响,随海拔的升高,烟叶烟碱、总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等先升高后下降,其中烟碱、总氮、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峰值出现在海拔2 000 m烟区,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峰值出现在海拔1 800 m烟区;烟叶还原糖、总糖先下降后升高,最低点出现在海拔2 000 m烟区。


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0
摘要:介绍了蚕体腔型脓病、蚕中肠型脓病、蚕病毒性软化病、蚕细菌性败血病、蚕细菌性胃肠病、蚕细菌性中毒病、蚕原虫病、蚕壁虱病、蚕多化性蝇蛆病、蚕黄僵病、蚕曲霉病、蚕绿僵病、蚕白僵病的症状及识别技术,为普及家蚕病害的基础知识,提高蚕病诊断的准确率和蚕病防治技术水平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