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roduction(模糊匹配)
554条记录
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淹水和无水层栽培,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提高,油菜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不同利用方式以覆盖效果较好。秸秆还田处理的后茬油菜产量比不施秸秆的提高1.8%~9.3%。对氮磷钾吸收的影响,常规淹水多于无水层栽培,但秸秆还田能促进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无水层栽培比常规淹水栽培的土壤有机质等养分提高,说明无水层栽培条件下更利于还田秸秆的养分释放和土壤对养分的保持。

关键词: 节水灌溉栽培 秸秆还田方式 产量 养分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技术对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产量影响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索高产优质高效的水稻施肥技术,在大田条件下,以迟熟中粳糯稻"皖稻6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不同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追氮时期和不同氮磷钾比例对产量有显著影响;(2)施氮量300.0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337.5kg/hm2处理产量次之,产量如果要获得10000kg/hm2以上生产水平,需施纯氮300.0~337.5kg/hm2;(3)在施氮量为300.0kg/hm2、氮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7:3、追氮时期在倒4叶至倒3叶期时,产量最高;(4)施氮量为300.0kg/hm2、基蘖肥和促花肥比例为7:3、氮磷钾比例在1:0.3:0.3~0.6时,有利于"皖稻68"高产。

关键词: 施肥技术 产量 产量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运筹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皖稻111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25 kg/hm2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时期氮肥施用比例对双季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依产量从大到小排序,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依次为7∶3、6∶4、8∶2、9∶1、5∶5、10∶0、0∶0,以前期基蘖施氮量占总施氮量为70%时产量最高;②随着基蘖肥比例的降低、穗肥比例的增高,稻米加工品质提高,外观、营养品质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为6∶4和7∶3,能较好地协调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氮肥运筹 产量 稻米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关键词: 水稻 秧龄 抛栽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同一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时的产量)较单施化肥的高2 715.0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均呈正相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确保优质小麦保优栽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基础肥力 强筋小麦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双季晚稻丰产栽培模式下的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土壤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抛秧和移栽等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的氮肥运筹对晚稻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与氮肥运筹方式间存在着一定相关关系,且相关的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基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抛栽当氮肥基施比例为47.61%(南陵)和38.70%(池州),移栽为53.38%时,产量达到最高,氮肥利用率以抛栽当基肥施氮比例为42.97%,移栽为40.88%时,氮肥利用率最高。以目标产量相适宜的施总氮量条件下,抛秧为35~45%、分蘖肥为30%、穗肥为25%-35%,移栽晚稻基肥为45%~55%、分蘖肥为30%、穗肥为15%~25%,利于晚稻干物质积累,可保持较高的分蘖成穗率,使群体发展比较合理,增加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与运转,以及适宜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从而形成高产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不同栽培方式 氮肥运筹 干物质积累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杂交籼稻皖稻15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皖稻153的产量有着显著影响;2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此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不施氮处理的极显著增产;栽插密度以22.5×104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0×104hm2,以下依次为15.0×104hm2、37.5×104hm2和7.5×104hm2。(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3)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在适宜足量的群体颖花量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是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皖稻153适宜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2.5×104hm2。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皖稻153 施氮量 栽插密度 产量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始穗期喷施抗旱剂对地膜旱作水稻后期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7

摘要: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始穗期喷施EDTA、黄腐酸、乙酰水杨酸、CaCl2等抗旱性物质对地膜旱作水稻后期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始穗期喷施EDTA、黄腐酸、乙酰水杨酸、CaC l2能延缓叶片衰老,使地膜旱作水稻后期保持较高功能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促进籽粒灌浆,提高产量,其中乙酰水杨酸处理增产最显著,较对照增产达13.8%。

关键词: 抗旱性物质 旱作水稻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中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的9种杂交水稻组合,在4种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裂区试验,探讨水稻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及不同基因型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达0.01水平,且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产量显示;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不同品种间均存在0.05水平差异;其中干物质生产效率在抽穗期、成熟期变异较大,以协优9019最高;氮素农艺效率以两优培九、Ⅱ优明86、Ⅱ优084、协优9019 4个组合较高;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Ⅱ优明86、协优9019较高;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低。在反映氮肥吸收与利用的6个指标中,以协优9019、Ⅱ优明86较为理想。初步认为其是“氮高效”品种。

关键词: 中籼稻 施氮水平 氮素利用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域内甘蓝型油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差异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年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的表现。试验品种来自安徽、湖北和贵州等地,在安徽南北不同生态区共设6个试验点。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随着试验点纬度的降低,花期逐渐前移,在黟县点的花期比阜南点早2周左右,并且花期早的试点的油菜菌核病也较重,其中黟县点的发病率平均超过40%,阜南点发病率在10%以下。不同年份病害对产量的损失有很大影响,病害越重造成的损失越大,并且不同品种差异较大,其中01C26和黔油12年度间的差异小,20012、002年病指分别为15.91、16.74和18.29、17.45,产量也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好的抗耐病性、稳产性和地区适应性。

关键词: 油菜 菌核病 抗病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