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温度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归类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低温条件下育性的变化及其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敏感时期。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低温
育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3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制种
安全技术
高产技术
产业化开发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粳型 70 0 1S、3 5 16S ,籼型 3 418S、3 99S、2 3 0 1S及宣城地区农科所育成的X0 7S的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光敏型不育系 70 0 1S、3 5 16S、3 418S立足于安徽省内秋繁 ,辅之以海南春繁 ;温敏型不育系 3 99S、2 3 0 1S、X0 7S以海南春繁为主 ,辅之以安徽省山区冷水灌溉繁殖的技术策略 ,并总结出相应的高产繁殖关键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繁殖
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 65 0 0 2进行栽培实验 ,可知提高氮素水平和栽培密度可有效提高有效穗数。产量构成因子中单位面积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作用最大 ,而千粒重作用非常小。要使 65 0 0 2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是适当提早播种 ,提高氮素水平 ,栽培密度则要求不严格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中籼
65002
相关系数
通径分析
栽培措施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198 7~ 2 0 0 1年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 70 0 1S、80 87S、3 5 0 2S、3 5 16S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进行了育性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合肥历年稳定不育期为 8月 10日至 2 5日。同时根据多年应用实践 ,对各不育系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
粳稻
光敏核不育系
育性
安徽省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以 3 418S、X0 7S、3 99S、2 3 0 1S和培矮 64S(CK) 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 ,1994~ 2 0 0 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 ,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 8月 10~ 2 5日 ,其相应的育性敏感安全时段约在 7月 2 5日~ 8月 14日
关键词:
籼稻
光温敏不育系
育性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皖稻 79是籼型温敏不育系X0 7S与紫恢 10 0组配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稻新组合 ,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性。1998~ 1999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试 ,平均产量 8.45t/hm2 ;2 0 0 0年参加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7.83t/hm2 。 1999年白湖农场 12 0hm2 以上的大面积示范 ,产量 9.16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19.44 %。 2 0 0 0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
杂交中籼稻
皖稻79
选育
栽培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1999年和 2 0 0 0年分期播栽试验 ,研究了温度对籼型温敏核不育系 2 30 1S自交不育度和花粉败育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 :2 30 1S的育性转换低温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 ,约在抽穗前 17~ 11d ;生长早期的持续高温对其育性表达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导致 2 30 1S自交不育的育性转换和无花粉败育类型转换的起点温度分别是 2 3℃和 2 7℃。
关键词:
温度
温敏核不育系
育性
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1
CSCD
摘要:399S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于 1997年选育成的早籼低温敏核不育系 ,具有隐性下垂叶形态标记性状 ,用其制种有利于除杂保纯和杂种的纯度鉴定。 1997年 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 ,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败育率 99.997% ,自交不育度10 0 % ,不育起点温度为 2 3℃ ,不育期 34d以上 ,主茎 7.9~ 13叶
关键词:
早籼
低温敏核不育系
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