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磷水平饲粮添加植酸酶对猪生长性能及磷和钙代谢影响的研究
《养猪 》 2013
摘要:为探讨不同磷水平饲粮添加植酸酶对猪生长性能及磷、钙代谢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均匀且平均体重约41 kg的40头杜长大三元杂种生长猪,根据体重和性别分成4组,每组10头、公母各半,设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生长(41~60 kg)和肥育(60~90 kg)两个阶段饲养:对照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55%和0.50%、有效磷0.28%和0.24%;低磷加酶1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50%和0.47%、有效磷0.23%和0.21%,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低磷加酶2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45%和0.44%、有效磷0.18%和0.18%,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低磷加酶3组饲粮分别含总磷0.40%和0.40%、有效磷0.13%和0.14%,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6 d。结果表明:①生长性能,试验全期,与对照组相比,低磷加酶1组、2组和3组日增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料重比分别降低4.81%(P>0.05)、8.65%(P>0.05)和13.14%(P<0.05)。②血清生化指标,肥育阶段,血清钙含量低磷加酶1组、3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血清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各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磷、钙排泄量,生长阶段,与对照组相比,低磷加酶1组、2组和3组磷排泄量降低19.06%~26.09%(P<0.01),钙排泄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肥育阶段,与对照组相比,低磷加酶2组和3组磷排泄量分别降低29.70%(P<0.01)和31.68%(P<0.01),低磷加酶1组、2组和3组钙排泄量分别降低2.13%(P>0.05)、30.18%(P<0.01)和28.96%(P<0.01)。综上所述,生长肥育猪饲粮无机磷(磷酸氢钙)添加水平降低,直至全部不加,在添加植酸酶(750 FTU/kg饲粮)的条件下,生长性能没有降低,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有提高的趋势,磷排泄量显著降低。


农业多媒体素材元数据标准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13
摘要:从农业多媒体素材的多媒体表现形式、资源类别、农业科技属性等特点入手,基于LOM模型,参照中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研究了农业多媒体素材元数据模型和各层的描述框架,并设计农业多媒体素材库的构建方案。


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分析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探讨三系亲本的配合力、遗传力等规律及参数。[方法]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 g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 g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F1为试验材料,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母本一般配合力方差除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3个性状外,其他6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父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组合的单株谷重性状中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其余8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组合的所有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各农艺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播始历期>结实率>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选择和利用这些不育系、恢复系及其配组F1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隆平206高产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隆平206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制种基础。[方法]介绍隆平206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制种技术。[结果]首先介绍基地的选择与管理及隔离条件,然后论述了制种生产的技术措施,包括播种前的准备、种植方式与密度、播种时间和方法、放苗、间苗、定苗、花期预测与调节、人工辅助授粉、追肥和浇水、病虫害防治,最后分析了制种生产中的保质措施,包括去杂和去雄技术、割除父本、收获适期及及时晾晒、脱粒、烘干以防止机械混杂。[结论]该研究可为隆平206高产制种提供科学依据。


鲁豫皖大豆产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及动态变化分析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对2010年采集的鲁豫皖等大豆产区14个县市的383份病毒病样进行生物纯化及血清学检测,得到64个SMV分离物及部分其他病毒分离物。利用一套统一的SMV株系鉴别寄主对64个SMV阳性分离物进行接种鉴定。根据其在10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将其归为13个株系。其中11个株系与以往在该地区鉴定的株系SC3~SC9、SC11、SC13~SC15相同,一个株系是以往在该地区没有发现而在其他地区存在的株系SC17,另外一个是以往从没有发现过的株系,它能侵染广谱抗源科丰1号,为中强毒株系,现定名为SC22。株系SC3、SC7、SC8和SC13目前仍然是鲁豫皖等地区的主要流行株系,其比率分别为23.4%、14.1%、15.6%和10.9%,是抗病育种和品种审定需要考虑的株系。本研究明确了鲁豫皖等地区SMV株系的变化趋势,可为确定当地大豆抗病育种的方向提供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