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1996
摘要:对1995年全国籼型杂交中稻迟熟组区试结果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有效穗和结实率,可提高产量,过多追求大穗会导致减产。其适宜的产量结构应该是:有效穗270万/ha,每穗总粒数15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7~28g。拟采用的育种路线是籼爪交或粳爪交。
关键词:
杂交中籼
区试结果
增产途径
育种方法
《茶叶
》
1995
摘要:凫早2号是以凫绿“四大名家”杨树林群体种为原始材料,通过系统选育而成。1983~1989年进行品比试验,1990~1994年进行省内江北和江南茶区区域性试验,其产量和品质明显超过标准种(安徽3号)和对照种(祁门种、黄山种、潜山群体)。研究结果表明:岛早2号是一个早芽、高产优质(红绿茶兼制、适制高档名优茶)、抗寒性强、适应性广、无性繁殖能力高的无性系良种。可在安徽省江北、江南茶区推广。
关键词:
凫早2号
选育
《茶叶
》
1994
摘要:黄山早芽是从黄山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经1982~1990年品系比较实验,同等面积内比安徽一号增产39.64%,红绿茶品质优于标准种。此外,还进行经济性状和主要内含物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早芽是一个早生、优质、高产、抗寒性强适宜北方茶区推广的茶树新品种,1987年安徽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良种。
关键词:
新品种
黄山早芽
选育
《中国农学通报
》
1994
摘要:本文综述了离子注入诱变的机理、特点、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
离子注入
诱变
育种
《杂交水稻
》
1993
北大核心
摘要:威优D13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早籼新组合。恢复系D133为1986年从温恢10-35中系选,经连续4季测交选育而成。该组合全生育期110天左右,与二九丰相近,3年4组试验平均亩产438.0kg,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1992年9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定名为“皖稻35号”。
关键词:
威优D133
双季杂交早籼
选育
《中国农学通报
》
1993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人工接种和鉴定方法以及遗传育种的主要研究进展;根据花瓣在病害传播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综述了选育无花瓣油菜品种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和避病相结合及应用生物技术进行油菜抗(耐)菌核病育种的前景。
关键词:
油菜菌核病
鉴定
育种
花瓣避病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近年来,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杂交水稻组合抗性减弱,优势下降。本研究旨在探索选育抗病、高产杂交组合的新方法。试验证明,采用四系法选育杂交组合是可行的。但必须在品种间进行;在选择配制ⅡA的双亲时,应力求生育期相近,亦应考虑该亲本的熟期遗传力的强弱;选择恢复系时,除了考虑其恢复力的强弱外,也应考虑生育期尽可能与母本相近。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四系法
选育
《安徽农业科学
》
1992
摘要:本文就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后代选择、区域试验和良种繁育等进行了探讨,并根据育种实践提出有关措施。
关键词:
小麦
育种目标
育种方法
后代选择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七·五”期间安徽省水稻育种成效很大,共育成39个新品种、新组合.其中15个通过审定,推广近千万亩.7个待审定.17个品种在区试中增产显著,抗性、米质也有改善.经验是:组织全省协作攻关,形成最佳结构网络;根据生产需要,狠抓育种薄弱环节;改进育种方法,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重视区域试验,提高试验整体产量和准确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支持,强化管理,增加投入.
关键词:
水稻
育种
成就
经验
《安徽农学院学报
》
1991
摘要:本文就离子注入对不同小麦品系出苗、苗期性状及植株生长发育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种子后,对三个品系的效应有所不同,其半致死剂量约在60—80次之间。
关键词:
小麦
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生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