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荸荠主要病虫害的调查研究 ,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关键词:
荸荠
病虫害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防治
《安徽农业科学
》
2000
CSCD
摘要:研究了荸荠白禾螟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结果表明该虫以幼虫越冬 1a发生 4代 ,6月份为第 1代 ,7月份第 2代 ,3~ 4代在 8~ 10月份重叠发生。防治该虫的指标和适期为 75 0头 /hm2 蛾日后 3~ 5d。天敌优势种群为稻螟赤眼蜂和螟卵啮小蜂。药剂筛选表明 ,由久效磷、高效氯氰菊酯组成的复配剂 1号 (33 .5 % + 1.5 % )效果最好。采取围歼秧田 ,重治 3代的策略 ,3a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为害率控制在 1%~ 2 % ,并推广该技术 2 0 0 0hm2 以上。
关键词:
荸荠白禾螟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安徽农业科学
》
1993
摘要: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茶叶的主要害虫之一。据文献记载,安徽茶蚕一年发生二代;根据我们田间观察,每年发生三代。1992年,作者在室内自然变温的条件下,对该虫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完成累代饲养茶蚕三个世代。
关键词:
茶蚕
发生规律
世代
《安徽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作者于1986-1989年连续4年在砀山果园场对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上年越冬病残体是当年茎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采笋田在停采后10天左右即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初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降雨是茎枯病的主要影响因子,6-9月间降雨量与同期发病率或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通过药剂防治使翌年芦笋产量增加50%以上,并总结出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关键词:
芦笋
茎枯病
发生规律
防治